與青春期子女 正向同行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專家分享 正向家長運動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廖秀卿博士

近年教育局推行「正向家長運動」,目的是讓家長做到與子女同行,避免因負面的情緒或教導而跟子女漸行漸遠。然而來到子女青春期的關口,為人父母的即使想親近子女,也有可能被拒諸門外。如何能夠保持正向的心態面對子女的躁動時期,知所進退,是家長最需要學習的一課。

父母角色無可替代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EPP)聯同多間機構於2019年5至7月期間進行一項名為「父母參與教養、朋輩影響與青少年成長研究」,以了解父母角色、朋輩與青少年成長之間的互動關係,以自願填寫問卷方式,成功收集35間中學共2581位中四及中五學生之有效問卷。結果發現,在青少年子女的角度而言,「父母參與教養」的程度,對「家庭和諧度」有著直接影響,後者又與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有莫大關係。

朋輩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在於「有朋友」和「沒有朋友」之間的分別。在子女的角度來看,隨著朋友的數目增加,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力會因而減少,然而父母始終是影響「生活滿意度」最重要的因素。由此看來,家長及家庭始終對青少年擔起了重要角色,無可替代。至於父母如何與「朋輩影響」並存,於子女身上作出平衡,則是一大課題。「仔大仔世界,女大女世界」,為免與子女漸行漸遠,產生隔膜,家長必須肯定自己對子女的影響,知所進退,在尊重中保持適當的親密度,為年輕人樹立榜樣,才能對子女的成長有更大的幫助。

少用嘴巴多觀察

作為父母,盡量少拿處於青春期的子女跟他人作比較,多欣賞他們的優點。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廖秀卿博士指,具體的讚美很重要︰「一句『你好叻』或『你好聰明』,不僅沒有用,反而有害。讚美必須要具體,而這點則需要靠父母細心的觀察。」另外,家長能否掌握青春期的叛逆特質也十分重要。廖博士特別指出,由於子女處於青春期,越叫他們別做,他們越想嘗試:「父母若有些事情不想子女做,反而要學會忍口,嘗試巧妙表達。」

家長需要覺察到子女已經成長,畢竟他們正值敏感時期,父母的說話最好經過深思熟慮才開口,盡量減少衝突與傷害。若有些事情真的很想跟子女表達,廖博士認為可以「易子而教」,找一些比較熟絡的親友,定期代自己勸勉子女,比起用自己的嘴巴說出來,更具效用。廖博士指出,父母應減少用嘴巴,多用眼睛和耳朵觀察、聆聽,一來子女漸漸成長,抗拒囉唆的感覺;二來多觀察,才能了解子女現階段正在做甚麼,有甚麼喜好,從而更容易建立共同語言,有助溝通。

採取身教樹立榜樣

由於子女不再是小朋友,廖博士理解,身為父母特別感受到落差︰「尤其以媽媽感受最深,子女由事事先問准自己,到現在『一言九頂』,而且感覺不像以前親近,落差確實相當大。」所以廖博士建議父母,由子女七至十歲開始,注重觀察他們的反叛情況,繼而調整自己的心態。一旦子女開始步入青春期,家長便應重新審視對子女的要求,不能事事力求掌控。

尤其正值疫情期間,家長在家工作,子女在家學習,當然期望他們多抽時間溫習功課,但廖博士提醒家長,不要先假設子女在躲懶,要相信孩子的時間表。廖博士說︰「一切來自尊重,包括為子女提供空間與時間。子女成長到十幾歲,很多事情已經不能逼迫,反而需多採取身教。」例如想提升子女自我要求,父母也必須有相同的自我要求,為子女樹立榜樣。

培養共同語言與幽默感

父母要與時並進,多留意子女最近追看甚麼節目、喜歡哪位歌手,才能更容易與他們打開話題。此外,廖博士建議,家長在生活上有很多瑣事可以先訂立規條︰「例如父母有事要找子女,可以先傳短訊給子女再敲門,會減少對他們的打擾。相反,父母對子女生活上的要求,例如讓他們整理房間,只要他們口頭上有所回應,父母便不宜囉唆,而是信任子女會自行安排時間去做。在這樣的共同語言下,才可以互相尊重。其實家長與朋友相處時,亦會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跟青春期子女相處,亦應當如此。若有些事情希望他們能改進,可以在大家輕鬆的心情下提出,對方會更容易接納建議。」

廖博士亦建議家長,切勿以為遊戲只適用於低齡向子女,即使是青年人,一樣可以有合適的遊戲創設共同經驗,加強溝通︰「家長可以跟子女玩玩『猜心遊戲』,例如經過蛋糕店、百貨公司等,猜猜對方喜歡哪款蛋糕、哪款衣服,加深互相的了解。有時也可以玩玩『時間競猜』,例如在外回家,一起估算踏入家中一刻的時間,可以增加子女對時間的掌握。」

另外,與子女溝通,幽默感也很重要,廖博士認為,若果父母本身的個性較為嚴肅,可以透過日常的訓練,增加自己的幽默感。幽默感可以感染子女,父母多一份幽默,子女多一分歡樂,多一分力量,幽默不僅能消除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緊張情緒,更可讓子女在笑聲中聽取更多的教誨,達到寓教於樂。

以尊重代替大道理

研究顯示,在青少年時期,大腦對於考慮後果的這個區塊並未發展完全。神經生物學的相關研究也顯示,約有85%的青少年不具備考慮後果的能力。所以廖博士特別點出「安全與尊重」,她說︰「總之涉及安全議題,得讓子女明白必須遵循。例如疫情期間的衛生、玩樂時不能過火等等。另外就是,當父母都學懂尊重子女時,子女亦必須尊重父母及長輩,因為尊重是互相的。」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廖秀卿博士
於香港大學取得教育博士,專注研究資優教育和才華發展。她在各大、中、小學以及幼稚園實踐十多年,並熱心社會服務,經常被邀請為遊戲教育顧問、策劃導師培訓及統籌項目等工作。

與青春期子女 正向同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廖秀卿博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廖秀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