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力學 關愛共融 燃點孩子希望之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教育專業35期 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 仇恒初校長特殊學校是小眾的一群,學生的需求與學習程度差異大,老師亦要面對更多的挑戰。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仇恒初校長如何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創新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下,帶領教師團隊制定與時並進的教學方案,藉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與學習需要,發掘他們的無限可能。今期新校長對談,有請仇校長分享此中的經歷。
Iris:「仇校長自畢業後便在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任教,至今踏入第二十七個年頭,當初是甚麼理念和抱負使你畢業後選擇服務特殊學校?」
仇恒初校長:人人可教 關愛學生
在取得教育文憑後,我順利升讀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課程,並於課餘時間前往不同中、小學擔任代課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積攢了不少經驗。作為一名教師,我發現教育工作者很多時候須跟從既定的規則及課程行事,包括為學生佈置的課後練習,亦是教科書商教材中已編訂的練習題。當中讓我意識到這種方式未必符合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也不便教師跟進同學的個人情況,學與教的成效亦難以在練習考核中呈現。
我學士畢業後申請入職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在任職期間更深入了解學校、學生的情況,隨着個人經歷愈加豐富、教師資歷漸深,也見證着同學們的進步與成長。雖然他們有特殊學習需要,但校內教師團隊秉承「人人可教」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位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而我們的職責便是幫助他們發掘潛能,教授知識和技能。只要我們具備耐心、懷抱適切的期望,學生不僅在學術表現方面有所裨益,自理能力更是大大提升,他們可以感受到誰愛着他們、幫助他們,自己也會常懷感恩和回饋的心。
Iris:「仇校長擁有豐富的電子教學經驗,亦是融合教育電子學習協會主席,早於2005年便製作第一輯《星願小王子》互動教學軟件,可否分享當中的理念和構思?」
仇恒初校長:照顧差異 發掘長處
大約在 2005 至 2006 年,教育局已經開始推動融合教育,當時我們作為一所特殊學校,具備特殊學校暨資源中心的身份,會前往不同小學支援 SEN 學生。在支援過程中,我們覺察到用遊戲、互動的方式可以更有效教導學生認字,並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學校想要照顧學習差異,必須清楚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難點和強弱項,該時期恰逢資訊科技起步之時,亦為我們靈活運用 AI 技術開發軟件提供契機。隨後,我們成功申請教育局「發展教學軟件獎勵計劃」啟動《星願小王子》項目,幫助的主要群體為有讀寫障礙的學生。我們設計平台的初衷不僅僅是針對認字學習,更善用多媒體教學,從而訓練使用者的專注力、視力、聽覺、記憶等能力,最終這個互動遊戲的發佈在全港受到頗大迴響,成效顯著。
假設你問我對於這件事的感受,我認為特殊學校的教育事業其實在適時、適地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從中受益,這個互動教學軟件具有較高靈活性,就算學術成績卓越的同學也同樣可以獲益良多。而且,主流學校中也可能有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讓軟件的適切性有所提升,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敏感度,即時關注學生的需求,提供援助以協助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個人發展,學生從中也可以汲取知識並獲得成功感。不僅如此,同學在學習語文、寫字並不是簡單的過程,故此,非華裔、老年人、有待提升知識水平的人士都可以使用《星願小王子》這個互動教學軟件。如果你問我從事特殊教育 27 年有何得着,其實我認為不必區分特殊或是非特殊,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可以採用對學生最有利的教學方式,讓他們達至終身學習。
Iris:「創新科技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仇校長如何帶領團隊善用科技教學,協助老師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需要,以及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
仇恒初校長:擁抱科技 裝備自我
首先,我與教學團隊都有一個共同願景,就是對學生抱有期望,知道我們的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同樣擁有接受科技教育的權利。坦白而言,我們的學生將來也會身處於科技急速發展的社會中,他們的未來生活與資訊科技是密不可分。「我們今天的教育是為了學生明天的生活」,學校有必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培訓他們裝備自我,具備21 世紀所需的基本技能。不論是人工智能的教學應用,或是通過自攜裝置(BYOD)等形式讓學生學習管理及保護自己的裝置,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近年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貫徹這些理念,同時帶領教師團隊緊握現代資訊技能,將一人一機的學與教模式推廣至全校,最終我們成為「Apple 傑出學校」。學校的初衷是讓學生掌握、靈活運用科技之餘,也可以讓家長、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更深厚的聯繫,共創知識,提升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踏出校園之後也清晰自己的定位,掌握一項生存技能。
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能於作文、語言、表達能力上稍顯遜色,但相信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和提升。我始終認為科技是為大眾服務,幫助人們解決疑難。編程的核心是人們表達要求和下達指令,若是教導學生如何善用資訊科技,便不會被社會淘汰。教育的可貴之處便是「以學生為本」的心,教師的同理心、關切,生命對生命產生的影響是無法被取代的。無論現在或未來,既然應用科技成為生活一部分,就讓大家一同燃點孩子的自主學習動力,帶領他們走進有温度的智能社會吧!
Iris:「不少家長抗拒特殊學校,怕子女入讀後會被標籤。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如何發掘學生潛能,協助他們建立自信、找到個人的發展方向?」
仇恒初校長:探索未來 豐盛人生
我每年都會與入讀本校的學生家長們分享,最好的選擇其實是找到最適合子女的學校,家長要學懂放下他人的成見、眼光。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在適合的校園環境中成長和接受培育,他們既可以學習知識,也可以成功建立自信心。此外,每年亦有學生從不同年級轉來我們學校入讀,對於同學自身及教師團隊的挑戰亦較大,因為他們過往可能經歷過一些挫敗或困境,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自信心受挫,對校園環境安全感及學習態度可能減退。我們學校的學習模式與主流學校不同,學生到校後可以很快適應並投入學習,繼而建立自信和探索未來方向,清晰自己的定位,因為學生在學校的體驗是輕鬆、愉快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提升、有所得着。
學校重視學生的個人成長之餘,同樣致力於營建優質的校園環境。教師團隊每個階段都會為學生設立目標,為他們開展生涯規劃。學校靈活分配資源,校內教師共同構思將圖書館翻新,因應學生的喜好、需要和學習習慣,再結合科技元素,將圖書館打造為一輛「巴士」,課室則裝飾為「地鐵車廂」,將不同交通線路融合在教學樓中,藉此將交通安全教育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培養他們自信、自立的同時,亦可以做到安全乘搭交通工具。有賴於教師團隊的配合及支持,校內教職員上下一心、齊頭並進,為學生創造更精彩的人生經歷、邁向豐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