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政府開拓收入來源 穩定幼稚園營運——專訪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校長專訪 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 教育專業第20期 2021年施政報告 盼政府開拓收入來源 穩定幼稚園營運

  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作為幼稚園業界代表,她表示目前幼稚園正面臨寒冬,因為過渡期津貼將停止發放,加上現時幼稚園收生困難,政府按學生人數為學校提供資助,但資助卻不足以應付日常營運。林翠玲校長表示了解目前政府赤字嚴重,資源不足,難以要求政府提升資助額。她建議政府參考直資學校的做法,讓幼稚園既能收取資助,又可收取學費,以解幼稚園燃眉之急。

檢討津貼規則 倡資助運用添彈性
  現時政府按學生人數為學校提供資助,參加計劃的幼稚園可獲得的基本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單位資助額分別為每名學童每年 36,080 元、 46,900 元及 57,730 元。去年底,防疫抗疫基金向幼稚園提供一筆過津貼,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學校,因應類別(即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及規模,可獲得 6 萬元至 16 萬元的津貼;非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學校,一律可獲 8 萬元津貼。
  林校長坦言,資源看似豐富,但其實資源使用亦有其規則:「例如政府提供的基本資助額,其中六成必須支付幼師薪酬,另外四成支付其他營運開支。此舉令幼稚園業界出現的怪現象是:營運開支捉襟見肘,幼師薪酬資助卻有餘額。若能打破不必要的規定,讓學校靈活彈性調撥資源,已經能減少很多幼稚園的煩惱。」

參考直資營運 留住專業人才
  近年教育局先後推出「推廣閲讀津貼」及「購買國旗及可移動式旗杆津貼」,反應迅速,回應了政府施政方向。林校長認為局方可以再細心一點,站在業界角度着想:「早年已有民間慈善團體開始向幼稚園送贈國旗和旗桿,即使新開辦的幼稚園落成,學校亦會自行購買國旗和旗桿,因此真正需要相關津貼的學校並不多。我希望教育局可以多換位思考,切身處地感我們所感,想我們所想,為我們幼稚園校長分憂。」
  林校長認為政府面對財政赤字亦是無奈之事,教育局表示難以提升每名學生的資助金額,只是業界確實左右支絀,只能無奈地見步行步:「有些幼稚園想留住富經驗的教師,在薪酬上即使明知沒有上調空間,但仍帶着盼望,希望將來為好教師加薪,留住人才。」她認為,政府當初構思「幼稚園教育計劃」,刻意不使用「免費」二字,因為有些學校的租金需要家長共同承擔,全日或長全日的幼兒服務需要繳交相應學費。
  林校長指有家長知道學校的困境,坦言不介意交學費以解學校財政緊絀的情況。她建議政府參考直資學校的營運方式,讓幼稚園既收取政府資助,同時亦收取較相宜的學費,以解幼稚園燃眉之急: 「政府是否可以大開方便之門,讓我們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