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人工智能 與時並進的教與學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29期 人工智能 呂恒森校長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育,從來不是易事,前線教師除了傳授知識,更需要以身作則,並把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融入不同學習階段,協助學生培養正向的人生觀。近年,科技及人工智能技術急速發展,加上三年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常規,各行業及領域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也包括教育界。面對來勢洶洶的科技,是要禁止或是面對、辨識、規範、掌握及運用?與其探討究竟教師的職能會否被取代,何不更積極的討論教師如何與時並進,利用新的「工具」進行教與學。

近日「聊天式生成訓練模型」(下稱生成訓練模型)備受廣泛討論,究竟人工智能科技如何改變教育及教師工作?「生成訓練模型」這種技術是通過分析大量網上文本,透過系統內建的自學程式 (Machine Learning) 學習語言結構和語境,從而能夠生成具有相對高度語義和語法一致性的回應。簡單來說,「生成訓練模型」具有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的能力,可以與人類進行對話,回答問題,提供建議等功能。

「生成訓練模型」對教育和教師的影響廣泛,僅舉隅如下:

1.開發教學資源:可以協助教師快速開發教學資源,如課件、練習題、工作紙等,提高教學效率。

2.分析教學策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進度,制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

3.提供教育資訊:可以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提供支持,如提供教育相關新聞、研究報告及最新教育政策等相關資訊,幫助教師了解行業動態。

以上幾項對「生成訓練模型」的使用方向,或可以協助教師處理一些能夠自動化的繁瑣任務,節省操作時間,提高工作效能。然而,畢竟「他」只是一個工具,能否用得其所,用得其效,仍需要取決於我們怎樣用。相反,更不應過度依賴,盲目強求,例如資料的可信性、全面性及準確性,教師們必須持守專業,做好把關工作。因此,教授學生掌握資訊素養,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科技及辨識資訊真偽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亦同等重要。

香港元創教育管理人員協會主席呂恒森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