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學習交流見各地教育優勢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89期 梅志文校長 裘錦秋中學(元朗)疫情後,人們對於旅遊的熱情再度高漲,學校的遊學團和交流活動也變得更加頻繁。為了了解不同地區學校和教育體制的異同,我校師生近年走訪了不同地區,著重探索各地的教育優勢。
中國內地:規律生活和全面發展
在中國內地的學校交流中,當中包括北京、上海、四川及大灣區的交流,我們發現學生在校時間較長,並有住宿的安排。這種安排使學生的生活更有規律,且他們的學習時間可以延展到晚上。筆者最近訪問了四川的幾所學校,這些學校的學生人數多達八千人,擁有標準的運動場地、室內體育館等。除了提供宿位給住宿生外,學校還提供宿位供走讀生休息,形成了一個小型社區,就猶如香港本地大學的規模。當然,這些設施也是為同學參與高考帶來的壓力和學習模式作出的支持和配合。而學校每天亦會安排全校師生進行運動訓練,這使得學生們的精神面貌、健康表現良好。
新加坡:關注學生生涯規劃
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注重學生的生涯規劃,並提供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大學選擇。在中學階段,學生已經開始分流,及早了解並為進入大學做準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擇進入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專業研究型大學或專業應用型大學。這種分類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即使成績較遜色的學生也能夠選擇合適的大學進行深造。這樣的教育體制鼓勵學生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並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機會。特區政府在 2023 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推動成立應用科學大學的計劃,這也是大力提升職業專才教育獲得大學學位地位的一步。2024 年,都會大學成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相信這也是向着培養切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方向發展。
德國:免費教育的機會
最近學校學生到訪德國的交流活動讓筆者了解到德國公立大學提供免費的教育機會,這使得許多學生和家長可以免於負擔如英美澳加等國昂貴的學費。德國的這種教育政策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且鼓勵學生追求自己的學術興趣和專長。
香港:獨特的教育優勢
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香港在教育領域擁有一些獨特的優勢。香港的教育課程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機會,旨在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學校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和選修科目,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才能。這種多元化的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學業之外發展其他技能,例如藝術、音樂、運動等。這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香港的中學文憑考試(HKDSE)資格在本地和國際上廣泛認可。許多海外大學和機構都接受 HKDSE 資格作為入學標準。這為香港學生提供了更多深造和升學的機會,並使他們在國際舞台上具有競爭力。教育局致力於為中學畢業生提供多元化的升學途徑,畢業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的進修課程。有些中學畢業生完成中學文憑考試後直接開始學士課程,而另一些則選擇副學位課程。選擇副學位課程的學生在畢業後可以升讀銜接學位課程,進而獲得大學本科學歷。香港目前有 22所高等教育院校可以頒授本地學位,其中 9 所由公帑資助,13 所自負盈虧。除了本科課程外,學生還可以選擇各種副學位課程、持續教育和職業訓練課程,以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求。香港政府同時致力於促進公帑資助的專上教育和協助自負盈虧的專上教育發展。目前,近半的適齡人口有機會修讀學士學位課程,加上副學位課程比例更高達七成。畢業於本科課程的學生可以選擇進修各種研究生課程,包括研究院修課和研究課程。這樣的升學體系為年輕人提供了廣泛的教育選擇,有助於他們在學術和職業發展上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