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年2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 2024年2月
大灣區「先行者」 優質特色教育 取兩地之長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是全國首間港人子弟學校,由暨南大學指導創辦,參照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管理模式,以「暨大本色、灣區底色、港澳特色」為定位,提供集香港課程、國際文憑課程(IB)與內地特色於一體的校本課程,涵蓋學前教育、小學及中學教育。隨着大灣區的迅速發展,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亦充分發揮在地化優勢,結合兩地的特色,將彼此的優點放大,並針對性地進行優化,提供學生高質量的特色教育,讓老師、家長、學生皆有所得益,達至教學相長。
良好寄宿環境 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環境好、地方大是大灣區學校的在地化優勢之一。一所空間寬廣的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充足且優質的寄宿環境。譚日旭總校長指出:「香港與內地各具優勢,如何脫穎而出,便要善用資源與優勢,建立自己的教育特色。」學校佔地 60 畝,宿舍內除了環保家具、獨立洗手間及浴室、安保管理系統、洗衣房等基本設備外,更配備開放陽台,確保自然採光與通風。學校更安排生活老師、宿管老師及校醫,以便為學生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支援。
宿舍除了是一個居所外,之於學生而言,它更是一個建立「自我管理系統」的場地。李綺玲副校長表示:「學校相信同學在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小學是建立生活習慣、規則、價值觀與培養正確學習態度的階段。」寄宿生活能夠培養同學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提升自理能力,讓他們從生活中實踐,學會自我管理,終身受用。不僅如此,學生在校寄宿,更有助培養同理心、團隊協作等共通能力。「有同學起初會不習慣寄宿生活,但長期住校後,便能夠從室友之間的互相照顧、合作之中逐步成長。」
中小幼「一條龍」教育 預早規劃全人發展
在課程設計方面,學校提供中、小、幼「一條龍」的教育,為學生的成長提供長遠而適切的規劃。譚總校長指,香港這種中、小、幼一條龍的學校並不常見。在此機制下,學校提供了一個「15 年培育系統」,其一,學校可以幫助同學在幼稚園時期,便連貫性地規劃未來 15 年的全人發展,從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建立正向價值觀、明白待人接物之道,讓他們能夠在適切規劃下穩步成長;其二,在課程方面可以預早配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不同階段的課程環環相扣,逐步銜接,避免升學以及入讀新校所造成的適應問題。另外,在此制度下,由於老師在學生年幼時已陪伴學生成長,自然更了解學生的需要、強項與興趣,能夠為他們的生涯規劃提供協助。
發揮團隊專業優勢 結合兩地教育經驗
學校課程要融合香港與內地的教育特色,離不開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譚總校長、李副校長、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總督學賴永春等管理層,皆是香港的資深教育工作者。例如譚總校長就曾任永隆中學的創校校長,及後更出任培正中學校長、林大輝中學校長,具備豐富的行政和管理經驗;李副校長亦擁有 23 年的教學經驗,曾在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教授幼稚園、中、小學的課程,因此相當了解不同教育體制的特點、優勢。在深厚經驗的支持下,團隊所涉獵的教育範疇廣而深,能夠發揮學校的獨特性,將香港的優勢帶入學校,使兩地的課程能夠互相結合,引入多元化教育觀點和教學策略,協助學生有更全面的發展。
擁抱兩文三語 裝備未來競爭力
在語言教育方面,譚總校長視推廣兩文三語為教育使命,學校參考香港的語言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擁抱兩文三語」。譚總校長指出,實踐兩文三語的教學策略,對於在廣州的院校而言絕非易事。首先,學校不僅是聘請香港的教師;其次,廣州教學語言以普通話為主,缺乏粵語的學習及應用環境,導致新一代廣州學生通曉粵語者較少。
學校計劃在小學及初中的課程中加入「粵語課」,為學生提供充分說粵語的機會,讓他們擺脫對粵語的陌生感。譚總校長更在典禮中以粵語、英語及普通話演說,示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靈活應用三種語言。學校不僅致力為同學裝備更多語言技能,提升個人競爭力,更是體現了粵語文化底蘊及精神傳承,為延續中國文化出力。
教育方針相輔相成 產生協同效應
兩地的教育方針雖有所不同,然而融合雙方的獨特優勢,方能達至「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香港的學校重視學生身心靈健康發展,「輔導、訓導、照顧學生所需」是老師關注的重點,訓輔合一的方針推行已久,相關的培訓如輔導證書、訓導證書等,更是訓導、輔導老師的「必修課」,學校吸收香港的相關教育經驗,培養學生責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譚總校長指出,因為有香港老師、校長在校,他們在照顧學生方面經驗豐富,可以就這方面作出更多培訓,使教育以學生為本,務求為他們提供專業的照顧及支援,着重他們的身心發展。在相關方面,學校無疑取得了高度成效,根據校方展開的特別調查,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很高,特別讚揚老師充滿教育熱誠。
此外,學校參考香港於家長教育方面的經驗,設立家長教師會,推行家長教育,共同為小朋友的成長而努力。譚總校長表示:「家長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通過家長教育的推行,學校和家長可以攜手合作,為孩子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使他們在學業和生活中都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學校亦保留內地教育特色,例如「晚自習」制度。「晚自習」制度之下,老師有更多機會與學生接觸與交流,從溝通之中與學生建立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他們的需要,構建緊密的師生關係,成為學生在成長路上的同行者。同時,在香港校長、老師的積極帶領下,全體老師能夠更有效地照顧學生。當同學遇到困難、煩惱時,可以為他們提供專業意見。不僅如此,「晚自習」更能夠為同學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同儕共學和朋輩互愛、互助。李副校長補充:「學生學到的所有技能、規則,都需要教育並實踐。『晚自習』制度安排同學在課後三小時內完成家課及溫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