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這回事…… 做好家庭教養 提升子女品格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家教 李佩鈴博士 狄志遠博士 鄧紹芬博士

最近網上流傳一個小故事:一名小朋友於診所跟在場人士打招呼,當其中一名女士對小朋友的友善舉動沒有反應時,小朋友的母親對該名女士予以責備。雖然不知傳聞的真偽,但故事一出,再度掀起大家對久未提及的「家教」這回事作出新討論。新一代家長的成長背景,很可能來自小家庭,本身所接受的家教已經有所缺失,未夠完整。當一代一代承傳下來,家教內涵便越來越少,亦越來越少人在乎。當我們重新推廣家教,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前年,香港家庭教育學院進行了一項有關「香港學童禮貌表現」的意見調查,以電話訪問形式在全港隨機抽樣,訪問有子女就讀中小幼的家長,成功訪問539 人,希望了解家長對子女行為及培育子女禮貌的看法。當中超過八成子女不會經常主動說「唔該」和「謝謝」,更有超過九成子女會駁斥或責罵長輩;近三成家長自覺沒有禮貌,超過七成家長認為,培育禮貌孩子非家庭教育最大責任。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約兩成半受訪家長會在子女每次做出無禮行為時都作出指正,有接近一成家長更從不糾正子女。另外,超過兩成家長很少及從不教育子女做個有禮孩子,遑論灌輸禮貌的觀念。

家長醒覺 事半功倍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士(幼兒教育及特殊教育)」課程總監李佩鈴博士指出,不少新一代家長本身就是獨生子女,兼且在電子產品世中成長,自然在與人交往方面發展未夠成熟︰「新一代的家長本身成長時,他們的注意力可能會放在電子產品之上,所以在人際交往上不夠世故。而我們常常提到的家教就是以身教為主,若家長本身都不是最優秀的楷模,更兼雙職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時間並不多,以時下的社會狀況推行說家教,確實是一件難事。」李博士同時提出,部份新一代家長是由「工人姐姐」照顧下成長,由於文化不同,自然缺少了傳統儒家思想「禮」的薰陶。不過李博士認為若能與長輩同住,情況會較好︰「因為祖父母輩仍保留了一定程度對傳統家教的思維,若小朋友有較多時間與祖輩相處,必然對傳統禮節上有較多的認知。」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則認為,若要家長重新重視家庭教育,必需要讓家長領悟家教的重要性。他說︰「推行家教的第一步,必需家長認同家教的重要才能成事。若然家長過於執着於子女的成績,每天在追趕功課、默書、測驗和考試,完全沒有真正的相處空間,自然也沒有辦法作出良好的家庭教育。」

統一身教 效果更顯著

即使家長願意進行身教,並不代表小朋友就會依從。李博士解釋指,小朋友一般的觀察力甚強,即使只是初生的小嬰兒,都會靠不同的感觀來觀察,當家長的表現不夠一致,例如見到保安,一時打招呼一時不打,小朋友可能會有樣學樣。所以李博士提議,家長必需要先行調節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禮貌的人,這樣施以身教時,行為才會更為一致,教導子女時效果會更佳。另外,李博士亦強調,子女年紀越小,越希望滿足父母的期望,所以只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子女自然願意聽取父母的教導。李博士不太主張說教︰「基於小朋友專注力有限,說教若太長篇或太抽象,他們都難以理解,應盡量精簡。」

狄博士建議,香港政府可參考外國做法,配合健康院設立相關課程,教導家長:「這樣,父母即使在成長時所吸收的家教部分有所缺失,仍可運用一套完整及有效的理論教授子女。」

全民有「禮」小畫冊:禮貌的一天》
香港婦聯出版

此繪本以小朋友一天的起居生活來呈現應有的中華禮儀,為就讀幼稚園至小學的孩童傳承及弘揚優秀傳統的中國禮樂文化,培養小朋友尊老愛幼、行為端正及禮讓他人的生活意識。良好習慣從小做起,培養優良品格,長大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是教育孩子禮儀的重要素材。
https://www.goodschool.hk/ebook/qr/70037

家教切忌專制 保留快樂童年

──鄧紹芬博士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系主任

古語有云:「種樹望成蔭,養兒望成人」,傳統以來「家教」的概念包含了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以及道德禮節的教育,教導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則。而西方學者諸如教育家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進一步指出「家教」是人類教育最基本的形態,也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從以上中西的概念,可窺見家庭教育是培養人格、涵養人性的教育。在「家教」的模式下,家長主要通過自己的觀念和經驗作教育的基礎。

然而「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的出現,形成專制的家教方式。當孩子的成績或行為不似預期,家長容易出現失望的情緒,甚至以「曳」來標籤孩子的行為,繼而出現各種批評、責備等負面反應。試問這種情況下,孩子能擁有愉快的童年嗎?家教的實質作用,是要培育和建立。家長過多的干預,會令孩子缺乏獨立和解難能力,揠苗助長,容易令孩子產生無力感,最終導致多方面發展失衡。

進行家教時,可參考以下的小貼士︰
1. 言傳身教,培養正確思想品德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滲透良好處事行為和態度,並多營造互動而開放探討空間,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思想。
2. 配合孩子發展,培養良好習慣
了解孩子發展能力,共同訂立作息時間表及自理項目,培養良好習慣。當孩子能獨立完成時,家長須淡化協助的角色,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態度。
3. 透過群體遊戲,學習與人分享
群體遊戲活動是讓孩子學習與人分享,建立合群、尊重規則,學習與人協商等的最有效的活動。宜多給孩子安排群體遊戲的機會。
4. 善用科技,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
身處資訊科技發達年代,加上近日疫情關係,我們的日常生活已滲透不同具科技元素的產品及遊戲,建議家長以身教示範正確使用方法,避免出現「機不離手」。家長宜花心思與孩子共同選擇合適的高質素及具教育意義的遊戲產品,並陪伴孩子一起玩,從旁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5. 了解孩子需要,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當覺得孩子「曳」時,家長請先深呼吸,思考孩子行為背後動機。適當時候,給予孩子選擇權,能有效提升孩子合作的意願,讓孩子感到被接納及關顧。

 

李佩鈴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士(幼兒教育及特殊教育)」課程總監狄志遠博士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鄧紹芬博士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