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專訪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盧震河校長 越過風浪 全新蛻變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盧震河校長
教育專業22期
Stem Lab
閱讀巴士
一位新校長在學校最艱難的時期到任,面對老師士氣低落,外界對學校失去信心,要重整旗鼓,面對內憂外患,是一個大挑戰。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盧震河校長在短短一年半內,充當橋樑連繫眾人,成功建立老師和家長的信心,實踐多項創意基建,善用老師專業才能,幫助學校返回正軌,重建良好口碑,持續向上發展。今期「新校長對談」邀請盧校長現身說法,細說他與學校一起越過風浪,讓學校作出蛻變,分享寶貴經驗。──Iris
Iris:你到任時學校正處於最困難的時候,一來要面對收生問題,二來要面對外界的負面報道,你是如何建立同事對你的信任和對學校的信心呢?
盧震河校長:加強彼此認識 建立互信關係
回想我於2020年出任校長,當時正值疫情,同事信心處於低谷。還記得當初在Zoom線上會議與老師第一次見面,雖然看不見所有老師的臉孔,但我心裏非常關心和掛慮這些同事,明白他們心裏對新校長的顧慮和不安。所以我第一步要做的是先讓同事安心,建立他們對工作環境的安全感。
建立安全感,首要讓大家認識我,所以在踏進校長室之前,我便與同事、家長、學生召開了幾次自我介紹的會議。我不但介紹了自己的一些背景資料,也表達了對學校發展方向與辦學理念的看法。接下來由我去了解老師的性格和專長,思考他們如何幫助學校發展。我擔心單獨面見會對他們構成壓力,便邀他們幾人一組結伴到校長室傾談。大概一個月時間,我便記得所有同事的名字、專長、性格,之後逐步建立工作關係。有時在學校碰面,我會與他們傾談交流,並藉着觀課認識老師的專業發展和構思他們的職涯規劃成長,從中建立互信的基礎。
結合老師個人發展 融合學校教學方針
下一步便要考慮老師的職涯發展,皆因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專長,若能將他們的專業、興趣與學校發展結合起來,將會是事半功倍。舉例說,本校其中一個特點就是種植、校園綠化,這源於我們一位被尊稱「神農氏」的同事,他本身具有豐富的種植經驗和心得。過往未有機會展示相關才能,傾談間發現他的想法,而且持有相同想法的不只一位同事,因此我們將種植納入學校課程,結合常識科的教學,也配合教育局價值教育中的「勤勞」價值觀,讓學生有體驗勤勞的機會。這不但能讓老師個人才能有所發揮,豐富學生學習經歷,我們更會把部分植物送給老人院回饋社會,或是贈送家長,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家長義工亦積極參與其中,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
正向教育也是學校的發展強項。在疫情下是否感到幸福其實關乎心態,正向教育正是為學生營造幸福的心態。種植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感恩,看見陽光普照、春暖花開,皆是十分值得感恩的事。此外,班級經營是實踐正向教育的重要場景,當中老師自行構思了不同的活動教學。整個東華三院屬校都致力推行正向教育,點子是由老師構思,校長要做的是掌握老師的想法,支持並幫助他們完成。例如班主任課的「情緒紅綠燈」環節,讓學生用衣夾在紅、黃、綠的燈上標示自己的情緒,不用宣之於口,也能讓人知道他們的感受,老師便能適時跟學生溝通了解。
老師提供創意點子 校長「搭橋」連繫有能之士
以上都是老師們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的事,而非一人的功勞,我的工作是把這些具不同性格、想法和才能的老師連繫,做好搭通橋樑的工作。例如在打造「閲讀巴士」的項目上,我找了一群中學生「巴士迷」協助改造,虛擬了天水圍的街道,將程式放入巴士系統內,真實模擬了巴士的駕駛情況。整個計劃都是為了吸引學生上車閱讀,提高他們的閱讀動力。我和老師一同商議學生的閱讀目標,只要學生撰寫足夠數目的閱讀報告,便可獲得遊戲券。為了建立學生對校園有歸屬感,培養幸福感,我們更讓學生一起設計校園內的設施,如「閱讀巴士」的車身、籃球場的標誌都是出自學生手筆,增加他們的成功感,體會自己是學校的一份子。
即使有創意點子,亦需要充足的資源和資金支援,才能實踐理念。在此感謝董事局的贊助及辦學團體對學校的全力支持,無論是申請撥款,或是法理事務的諮詢上,他們都給予有力的支援,才能落實這一切計劃。
Iris:你上任一年,便能建立老師的團隊精神,除了給予老師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支持,最重要的因素是甚麼呢?
盧震河校長:持守共同理念 擦出「火花」
能成功營造穩固教學團隊精神,歸根究底,是因為我們都擁有共同的願景,希望學校成為能讓學生盡展潛能的學校,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有了這個共同價值觀,即使有時侯意見未必相同,大家也願意放低己見,代入學生及家長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取得共識。剛上任時,我就非常強調校長只是身處管理崗位,學校是屬於大家的,因此無論有何新的想法都可以一同商議。
不同年資的同事在看待問題時,容易產生意見多元的情況:新老師對電子科技或潮流文化掌握得更快,容易和學生有共同話題,這些元素都可以帶入課程活動當中;年資深厚的老師則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因此容易察覺問題癥結,亦更懂得處理家長問題。作為校長就要在當中作「搭橋」的工作,連結不同年資的老師。團隊合作過程中不免會有「火花」,但如果是屬於「鑄鐵」的花火,其實是一件好事,顯示大家在合力完成一個製成品。
Iris:以上提及的學校基建和裝修工作不可能一人獨自完成,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你是如何安排和調配人手去參與各項工作,並在背後給予支援?
盧震河校長:工作編排透明 發揮老師專長
首先管理上必須要透明公開,肯定每個老師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校長並無私心。工作編排上難以做到絕對公平,令所有人都滿意,但要公道,整個團隊攤分工作,確保不會有個別同事的工作量特別沉重。
在我到任後,了解老師的專長,便重新編排工作量,編排的崗位盡量希望能給老師發展空間。小學老師需要一人兼任多科教職及行政工作,因此我需要集中化各老師專長的工作,讓他們能專注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工作,成效也大。
我們重視工作編配透明公開,每位老師都會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內容。我們會根據大原則,與老師一同編排工作,並讓大家都明白編配背後的原因和優點,並盡量符合老師意願。另外,工作皆是以協作形式完成,老師不會單打獨鬥。每個行政組中的組長與組員,就如大小齒輪的關係,彼此同時運轉。主任會提供經驗,從旁協助,給予執行的老師意見,解決重大困難,助他們完成工作,讓老師能在自己專業及其他層面有所成長,獲得磨練機會,長遠有助事業發展,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
團隊協作 群策群力
在基建上的分工方面,如Stem Lab、「閱讀巴士」、英文咖啡室的建設等,參與的包括行政主任、總務主任以及各科主任及其組員,很多計劃都是團隊工作。無論是基建或課程,都需要集思廣益、融合各科元素,各人貢獻自己的專業,考慮問題時也更全面。
Iris:初步了解學校的情況後,你有沒有給自己訂立一些工作清單或工作目標,是你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現在又完成了多少?
盧震河校長:
到任後,我清楚知道這所小學相當有實力:本校升中派位的成績是高於全港平均數的,英文更是我們的強項,以英文話劇主導是一大特色,還有科技應用方面,我們也經常對外作教學分享。我到任後首要任務是幫助學校重上正軌,讓老師盡展所長,學生愉快學習,家長可以放心;對外方面,我們要建立信心,讓家長看見我們的辦學理念和新的轉變,正在持續向前發展。有時候老師會主動來校長室跟我分享他們的想法,我會從旁給予意見,讓他們看得更長遠、更廣闊。
Iris:你如何將你多年來當副校長的經驗,或從其他校長身上所看到的經驗,融會貫通,用於新工作中?
盧震河校長:延續使命 願成老師伯樂
我很感恩在生命中遇上很多「貴人」,對我生命皆有深遠影響,例如鍾家明校長,退休了的馮育意校長和冼婉紅校長,我從他們身上收獲許多豐富的工作經驗,學到待人處世的態度。加上以前當副校長時,都是一個人兼任課程、學生成長、訓導等工作,累積了相當的歷練,這些經驗都幫助我更懂得在新學校處理不同的事務。
作為校長,我很願意成為老師的伯樂,當年正因為有前輩校長給予我機會,現在我的使命便是培育未來的校長及主任。我深信人的價值比工作價值更高,因此致力培育未來的領袖。老師需要親力親為完成工作才會獲得深刻經驗,累積獨有的成功經歷。學校設有不同的計劃給予老師支援,我亦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
Iris:學校的進步和轉變,還有一眾老師付出所得的成果,大家都有目共睹,你對學校未來有甚麼展望?
盧震河校長:歷經風雨打磨 團隊愈加穩固
未來我們希望外界重新認識學校,家長能親身到學校深入了解。其實學校過往建立了良好口碑,家長很放心讓他們的子女在此就讀,盼望外界也能看見學校有實力的一面。另外,我亦期待能有機會再帶學生到外地交流,開闊他們的眼界。我們已制定政策,未來每一年會帶領一批學生到北京的姊妹學校作交流,另一批人則會離開亞洲去更遠的地方作學習交流,這視乎疫情的發展才能決定具體細節,但現時學校的課程、資源、人手調配方面已準備就緒。
我們要感謝辦學團體東華三院、校監、教學科主管,無論學校歷經甚麼階段,都與我們同行,全力於心理和實質上支援老師,陪伴他們渡過難關。我最珍惜的是我們之間彼此的關顧,互相明白對方的感受,多了一份同行的情義。我形容這所小學的老師就如珍貴的海玻璃,各有自己獨特的經歷,經過歷練後,整個團隊反而變得更加穩固。我們互相關心,彼此支持,到了今天我們已經無所畏懼,相信未來會愈做愈好,收獲更多美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