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主電子學習要點 勿成為「電子奶嘴」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電子學習 電子奶嘴 自主學習 提升學習效能 多媒體學習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各行各業都面臨不少衝擊,當中對教育界的挑戰尤其巨大。數月之間,便從傳統學校聽講課堂,轉變成在家學習,促成電子學習風氣,更從大學一直伸延至幼稚園。而關於幼兒電子學習,向來備受爭議。事實上,現今電子產品普及化,幼兒電子學習確是一把雙面刃:使用得宜,學習效益自然是事半功倍;使用不當,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影響。面對如此挑戰,家長只要把握好電子學習的平衡點,就能讓孩子隨時隨地汲取大小知識。

 

多元化自主電子學習  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除了從日常生活和書本中學習外,孩子還可透過多媒體互動汲取知識。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都留在家中避疫,孩子缺少與外界社交學習的機會,這時多媒體學習便顯得重要。網路上不乏有質素的多媒體學習工具,這些教材圖像清晰生動,容易引起幼兒學習動機和興趣。家長可因應孩子的學習需要小心選擇多媒體教材,在孩子進行自主電子學習亦從旁指導,提升學習效能。

在幼兒階段,孩子主要是以模仿身邊人行為的方式學習,也是發展語言能力的好時機。而在不同網上平台都有大量有關幼兒語言學習的教材、短片、遊戲或應用程式供家長使用,部分更是真人口形錄像及發言,孩子耳濡目染,多看多聽,久而久之便能透過模仿學習語言。

 

制訂電子學習時間表  阻「電子奶嘴」成趨勢

孩子在0至6歲是成長發展的黃金期,家長實在需要把握機會啟發孩子全面的健康成長。然而,有不少家長仍會貪圖電子產品的便利,常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以減少哭鬧,久而久之便成為了「電子奶嘴」。根據衞生署的指引,2 至5歲的孩子每天觀看電視或使用電腦、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等的累積時間,應限制在1 小時以內。因此,在兒童學習階段,家長應灌輸使用電子產品的正確態度,把學習效能擴至最大,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在瞬息萬變的世代中,任何人都能在網路上獲得大量資訊。可是,對於以模仿動作為主,還未有準確判斷力的幼兒來說,此時最需要家長在旁指導及選擇富教育性和互動性的學習內容,更可從旁講解,以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與此同時,觀看或使用電子產品都會令孩子分心,久而久之可能會出現慣性依賴別人餵食的情況。所以,家長應以身作則,避免在用膳、親子活動、睡前等場合使用,以免養成壞習慣。

另一方面,自主電子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模式之一,絕不能只依靠電子學習。因此,家長可為孩子訂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表及規則,以限制孩子面對屏幕的時間。家長也應與所有家庭成員達成共識,一同切實地執行,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生活及自律的價值觀。另外,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姿勢和保持適當的距離,在使用螢幕一段時候後也應間歇休息,遠望景物,放鬆眼睛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