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創共學——Learning for Good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89期 馮順寧校長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近年人工智能科技應用席捲全球,成為全國以至世界各地的風潮,而 AI 發展亦為教育界帶來很大的迴響及啟示。上年度,社會各界對 AI 的廣泛應用仍有不同的擔憂,直至今天也仍在討論如何杜絕 AI 造成抄襲,然而,隨着 AI 的普及化,廿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再是阻止同學運用 AI,而是要思考如何應對 AI 帶來的挑戰,並讓老師、家長、學生親身學習及體驗AI 科技,消除對它的誤解,充分掌握 AI 的優勢,裝備自己,迎接未來的機遇及挑戰。
AI 在各行各業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教育界亦不例外,即是只是一個小學生,小小年紀已經跟電腦、VR/AR 以及人工智能(AI)學習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踏入中學階段,我們應讓同學更早接觸高層次、創新的應用科技,讓他們在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得以立足。學校早於兩年前推出「同創共學」校本課程,起初構思是把創新科技連繫中文、英文、科學等不同學科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創意溝通及解難能力。現在,「同創共學」課程不但加入了最新的 AI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元宇宙(VR/AR)等技術,更鼓勵學生透過新興科技製作作品,解決社區問題,協助文化保育。例如上年度同學利用 VR/AR 製作「中華戲棚虛擬遊」,便是透過 VR/AR 復刻還原戲棚的細節,作品更獲得匯豐社區計劃及社會福利署邀請合作,讓長者足不出戶都可以重溫當年盛況,以圖喚醒他們的記憶,進行懷緬治療。而今個學年,就讀中一、中二的同學結合中文書寫、英語學習,利用「AI 咒語」(Prompt)生成圖像,學有所成後擔任「AI 咒語」小導師,教授小學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圖像,既是傳承知識亦是服務式學習,充分發揮佛教所言「自利利他」的精神,回饋社區。
同創共學,不只是一個課程的名稱,而是代表一個創新教育理念。每一位同學,都有屬於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只要將這些「想法」拼湊起來,加以實踐,自然就可以將同學們的意念及創意,加以發揮,這才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今年度,學校製作了不少 AI的教材,更有幸與大學、中學、小學多方合作、同創共學,將相關教材匯集成書,提供了AI 圖像生成和機器學習的基礎原理和應用作為學界的參考,也結集了我們校本課程「 同 創 共 學 -Learning for Good」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的示例,是老師和同學們努力的心血和成果。在此亦要感謝多方專家學者的指導及回饋,讓我們的課程得以不斷的優化及改進。
這些創新教育的實踐經驗,盼能為學界帶來一點的示範和參考,鼓勵更多同工實踐教育創新,共同創造更多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