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鄧飛 教育專業38期 國際教育樞紐 高端人才集聚地特首李家超於十月十六日發表2024《施政報告》,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在教育方面提出多項重點措施。其中,成立「教育科技人才委員會」,負責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鄧飛表示,在制定政策時,除了考慮民生,還必須着眼於整體發展。人才培養關乎整個國家發展,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才代表競爭力,整合教育、科技與人才成立委員會,有助於打造香港成為高端人才聚集地。
清晰界定高端人才 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鄧飛認為,特區政府需要首先做好對高端人才的界定工作,區分高端人才、專才和優才等不同層次的人才。高端人才不僅要具備廣泛的接觸面,更要在專業上達到深厚的水準。回顧2008年,中國推出「千人計劃」,吸引海外華僑和外國人才來華發展,無論是在科技創新企業或高端學術研究方面,該計劃對於人才的定義皆有清晰的標準。因此,當前特區政府對高端人才的定義應該不低於「千人計劃」的標準,若未達到此標準,則難以稱為高端。
面對西方國家對華的打壓和限制,香港的獨特性至關重要,作為全球金融中心,我們應思考如何發揮香港的優勢。近期,香港不僅有大量資金湧入,銅鑼灣租金開始回升,顯示市場的潛力。香港應該更加重視自身價值,特別是在教育和人才方面,可以連接歐美和中東市場,以及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整合相關資源,讓香港在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是政府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實現教育產業高端化 結合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
對於推進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政府需要協助他們解決工作上的障礙,保持人才留港發展的穩定性。鄧飛指出,高端人才最關心自己的事業發展,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職業階梯,以及利用香港或中國的優勢,幫助他們更上一層樓。
香港需要着眼於教育產業的高端化,實現人才引進。雖然香港的專上教育和研究水準具備一定競爭力,惟短板在於產學研一體化,未來應由人才委員會主導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值得參考的是,中國內地和美國矽谷的做法。例如,史丹福大學通過知識產權的交易平台,結合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學者能夠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有市場價值的知識產權,該模式能夠促進科技進步,不會讓學者背負商業壓力。
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台 吸引企業合作實現共贏
香港應該建立知識產權(IP)交易平台,吸引投資者並促進產業化,讓市場充滿信心。在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可以吸取他國的經驗,以此作為基礎進行改進,建立一個更健全的系統平台。教育產業的發展並不僅僅是增加學校數量,更重要的是與國家的人才發展相結合。
因此,搭建知識產業平台,讓真正有創意的學生能夠進行創業,是培養本地人才的關鍵。「第二個重點是科研實現產業化後的生產鏈,以世界最大無人機生產商大疆為例,由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汪滔在讀研究生時創辦。當我們提到大疆時,應該清楚其研發以及生產線的運作,真正理解如何將香港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即使香港建立了知識產權(IP)交易平台,假若將全部生產線轉移到越南或東南亞,之前的努力亦會徒勞無功。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向歐盟學習,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例如因應香港的情況,平均分佈生產線,在香港、內地和東南亞之間保持一定比例的生產,惠及東盟國家的同時,還能保障自身利益。」鄧飛表示,科技園和工業園應該充分利用,吸引企業進駐,促進合作,實現共贏。此外,我們可以考慮將職業教育輸出到東南亞國家,幫助他們培訓產業工人。這些國家的青年失業率較高,缺乏技能,因此他們非常渴望能夠獲得技術培訓,以提升就業競爭力。這不僅能改善他們的經濟狀況,也能深化我們與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
推廣香港高等教育 借鑑企業營運模式
香港擁有一個相對優勢,以競爭對手新加坡為例,其職業訓練局(ITE)不接收任何留學生,只專注於培訓新加坡國民,並且對外國僅提供顧問服務,而非直接的教育服務。相對而言,香港的職專教育則更具吸引力,無論是本地學生還是國際學生,都可以接受教育。同時,香港可以借鑑港鐵的營運模式,結合教育、產業和社區多元化發展,讓香港的職業教育能夠深入到其他國家,就像地鐵在各地落地生根一樣。這不僅是教育的擴張,也可以視為一種有效的品牌推廣。香港的地鐵系統在管理和營運方面表現優異,這說明我們在某些領域的管理效率和質量可以超越其他城市。因此,在回應《施政報告》時,我們應深入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優勢,推動香港的發展,並加強在教育和產業化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