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技產品使用習慣 如何銜接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18期)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專家分享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黃錦輝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IT活動 IT教學 大灣區 奇趣IT識多啲 教育專業第18期 中學IT創新實驗室

  由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下稱「資科辦」)負責的「中學 IT 創新實驗室」和「奇趣 IT 識多啲」計劃,香港中文
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樂見其成,然而他認為計劃暫未考慮如何對應大灣區發展,日後可能出現銜接問題。

學校 IT 計劃 倡加入內地產品
  政府過去三年投放超過一千億港元,落實多個創科項目,期望香港成為「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並成為政府重點政策之一。學界已密鑼緊鼓,增強IT 教學活動,加入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等技術(簡稱 ABCD 技術),加深學生對嶄新 IT 技術的認識。惟黃教授了解所得,參與資科辦計劃的學校,大部分跟隨本地 IT 市場的潮流,偏向採用微軟、谷歌、蘋果、IBM、亞馬遜、三星等外國科技,這無疑窒礙了香港年輕的 IT 專才往大灣區發展的意欲。黃教授說︰「有中學 IT 老師指出,在本地教育科技市場上,以上述主流產品或服務為主,幾乎沒有其他選擇。老師應多了解大灣區年輕人發展的機遇及需求,並考慮當下資訊科技教學,如何影響學生日後發展。」

打入教育市場 達致雙贏
  黃教授回想四十多年前,求學時修讀電子工程學,課程中學習了包括 Unix 操作系統、Sun 工作站、C 編程語言、「英特爾」中心處理器、「甲骨文」數據庫等電腦科技,畢業後於職場打拼,自然沿用這些工具。黃教授說︰「由此可見,若科技公司有足夠遠見,主動打入教育市場,是非常奏效的策略,亦便利了學生於職場發展,達致雙贏。所以我建議內地 IT 公司可以仿效此商業策略,可以貢獻國家,配合十四五規劃發展。」
  黃教授認為推動大灣區青年人發展,內地科技公司有着重要的角色。他說︰「內地科技公司若能安排老師與學生到大灣區訪問工廠,參與假期實習或創科比賽,必定能加強他們對大灣區創科文化的認識。不僅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及計劃未來的想像,同時也可以讓老師了解大灣區的社會需求,回港後調整 IT 課程和措施,以配合大灣區發展。

應以國家十四五規劃為目標
  內地普遍使用的科技產品,例如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在香港學校的使用率偏低是不爭的事實。黃教授坦言︰「可惜香港市場太細,內地科技公司未有打算投資在香港市場,更遑論打入教育市場,建立長遠的市場策略。然而若內地科技公司能瞄準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目標,透過創科建設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必然為雙方帶來不少商機。

擁抱黃金機會 融入國家發展
  中國政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推動大灣區的發展,使粵港澳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更緊密的交流融合。身為教育工作者,黃教授認為應好好裝備學生,使他們日後在大灣區順利發展。黃教授表示︰「很多學校都忽視了在軟件系統使用上的地域性問題。以雲端運算服務為例,香港使用谷歌,中國大陸只能使用阿里雲,而無法使用谷歌。當學生只學懂單一系統,在大灣區的發展便會受限。」若局方可以多走一步,建議學校使用谷歌的同時,也可以教授阿里雲等內地常用軟件,讓學生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亦可緊貼國情。

了解國內 IT 認識國情
  黃教授指,科技教育是國情教育重要的一部份,但大部份人只集中於歷史的部份,忽視了國家發展和現
代國情。「簡單如中國糧食儲備相關的議題,當中同樣涉及不同的科技、數學、工程等跨學科知識,但香港學生對於這些議題並不掌握,往往將學術和國家發展割裂。」黃教授笑言科技教育其實是可以很貼近國情,貼近生活。

培訓教師 趕上創科步伐
  除了關顧大灣區發展,黃教授亦十分留意現行學校的IT 計劃的評估標準。黃教授表示,全球教育界都正面苦思「科技素養」評測:「值得一提的是,由多所英國大學組成的『編程學院』(Institute of Coding)所推出的測試標準已在當地廣泛使用,至今已為兩萬多名參與者進行評估,此做法值得香港教育界參考。相比片面計算學校如何使用撥款,資科辦更應該着眼教育效能,應量化學生增值,繼而成為標準。」
  黃教授提出,可先由教師培訓入手。教師相關培訓不足,難以評價學生表現,而且創科不似傳統學術科目般有概定框架,很依賴老師對課程的認知,繼而設計整合,以達至各科貫連融合。惟現時計劃下,撥款只包括購買坊間的硬件和教學活動服務,並不包括對教師的培訓。若撥款能包括教師培訓,不僅辦活動時更順利,活動後的評估,甚或延續活動,融入為校本課程,全港的創科教育可以推陳出新,趕上創科的時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