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競賽 圓滿舉行(18期)
為提高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教聯會聯同紫荊雜誌社共同舉辦「百年歷史.當代中國」紫荊盃全港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競賽。
詳細內容高動機 高參與 高效能 善用電子教學 打造有趣中文課(18期)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一直致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支持各科組老師以不同學習策略用於教學。任教中文科的唐冠喬老師貫徹學校方針並於2019年獲得優秀教師獎,教學策略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動機為目標,建立高參與度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
詳細內容擺脫 STEM 觀念 以「創新」一詞多思考——香港才能教育研究會分享(18期)
香港與世界各地連繫頻繁,加上完善的教育制度及本地科研實力,原本具備發展創新科技業的優越條件。根據 世界經濟論壇 2019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整體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 3 位,可惜在「創新能力」只得第 26位,並於2019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科研基礎設施」亦只得第 23 位。由此可見,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尚欠足夠的基建和培訓。
詳細內容全盤開展小學創科教育 倡議設立創科教育主任——專訪教聯會梁俊傑副主席(18期)
在數碼時代,資訊科技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政府深明此道,明白需要讓年輕一代盡早打下穩固的資訊科技基礎,遂擴展「中學 IT 創新實驗室」計劃至所有公帑資助小學,推行「奇趣 IT 識多啲」計劃,培養學生對數碼社會的認知。教聯會副主席兼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梁俊傑校長對於計劃表示歡迎,同時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支援,使資源能夠更好的利用,令計劃事半功倍。
詳細內容小金額 大支援 助小學 IT 活動更上一層樓(18期)
政府持續投入大量資源,讓學校可以購買所需的資訊科技專業服務或購置設備,以及舉辦資訊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藉以加深中學生對嶄新資訊科技的認識,以提升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及培養創新思維,推動資訊科技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選擇相關科技範疇的大專課程和在未來投身創科行業。除提供財政資助外,資科辦亦會成立一站式專業支援中心,為學校提供專業意見和支援。
詳細內容全新線上遊學互動平台 「寰宇遊學」 足不出戶遊歷全球(18期)
新常態下原本已計劃好的遊學安排,也需要延期。其實只要有心,透過科技輔助下,一樣可以安坐家中,遊歷不同地方,感受當地文化。「旅遊製作」開發的線上互動平台「寰宇遊學」平台,學生可以透過手機或電腦,參加世界各地的深度遊。
詳細內容粵港澳大灣區中華禮儀教育 大灣區師資培訓課程第一期 分享教學經驗 推動學界專業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於今年 5 月底至 6 月初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中華禮儀教育」項目——大灣區師資培訓課程第一期,提高校長和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內涵的深度認識,從而提高中華禮儀教育的教學成效。透過講座、培訓以及實踐,讓不同地區的老師彼此交流與分享中華禮儀教學經驗,促進教師在禮儀教育「學」與「教」領域上的專業發展,並進一步推動學界的專業交流。
詳細內容推動科技教育 追上全球步伐(18期)
根據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香港在各方面一直表現優異,然而從 2015 年開始,於科學方面由第 2 位跌至第 9 位,並於 2018 年降至 517 分,跌至歷年新低。有港區 PISA 研究的學者指出,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的排名,不只局限於學科範疇,科學成績也可能受科研風氣影響。當社會或校內的科研和創科氛圍不足,自然影響學生的興趣發展。排名及數據從來只是表象,背後牽涉更加深沉的因素。
詳細內容反思科技產品使用習慣 如何銜接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18期)
由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下稱「資科辦」)負責的「中學 IT 創新實驗室」和「奇趣 IT 識多啲」計劃,香港中文 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樂見其成,然而他認為計劃暫未考慮如何對應大灣區發展,日後可能出現銜接問題。
詳細內容如何善用資源規劃學校電子教學 網上研討會(18期)
在疫情前,不少老師對電子教學零使用,到現在差不多可成為學界KOL,期間,自攜裝置計劃更在很多學校加速實行。老師與學生手上有很多不同的電子學習工具與及資源,如何統整成為有效實行混合式教學、為教學而蒐集數據進行分析,已成為學校的一項新挑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