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圖書館:推展STEM及閱讀新方向!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圖書館 STEM 閱讀 創客實驗室「跨課程語文學習」和「推展STEM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是教育局在「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主要更新重點。在很多人心目中,推動語文學習和推廣STEM教育是兩項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人認為科技的急速發展導致人們過分使用電子產品而輕視了閱讀習慣的培養,兩者互相矛盾。筆者曾擔任學校圖書館主任多年,發現現時校園閱讀推廣已進入多元化的發展,其中將STEM教育引進圖書館已是指日可待的事。
Fabrication Laboratory
STEM Laboratory
數位製造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源於麻省理工學院,是其位元與原子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的延伸計劃,建設一個包含不同數位製造設備的製作平台。數位製造實驗室提倡者Neil Gershenfeld教授希望透過培養製作者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以自學、自造及知識共享的方式來鼓勵學習、創新和發明。在本地教育界,學校透過改裝工場或電腦室、建立數理科工實驗室(STEM Laboratory) 已經成為熱門話題。
翻查資料,數位製造實驗室的建立其實源於圖書館改革。在芬蘭,首個創客(又稱自造者)實驗室Aalto Fablab就正是坐落於埃斯波阿爾託大學圖書館內。現時該圖書館已成為當地一個完整的學習中心,設有虛擬實境場地、視聽資源中心、不同的工作間和創客實驗室。隨着赫爾辛基地鐵擴建到阿爾託法布拉格街對面的新車站,該圖書館已成為地區內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到訪的自造空間,是創客的理想資源中心。
大型數位製造實驗室的建造成本高昂,但在本地學校圖書館建立微型創客實驗室也是可行的。我們可以引入小型切割設備、立體打印機及創客工作間。圖書館微型創客實驗室的結合,目的是提供資源給學生按其興趣進行個人化的學習及研究,是照顧學生多樣化的方法之一。例如,同學在閱讀中國文化相關的書籍後,可以在創客實驗室製作具特色的面譜並探究變臉方法,成為延伸閱讀的空間。由於創客空間已坐落圖書館,同學在設計過程中便可以在館內參考不同閱讀材料,讓其創作在創意與理論中取得平衡。
創客實驗室的概念並不是只在國外,現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都興起這些自造空間,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地方。創客實驗室活動可應用在不同科目:人文、藝術、數理科工等。同學在閱讀後進行創作,有助推行跨課程閱讀、提升閱讀興趣,是有效推動閱讀文化的方法。
在圖書館建立創客實驗室是讓學校及學生改變學習模式的催化劑。教師可以利用創客教育所強調對生活和現實世界的認識與改造,以提升學生的STEM素養,讓創意和發明在校園發生。這種教育方式其實與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學」一脈相承。
洪潔雯主席
香港才能教育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