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宮」到文化殿堂 圖書館轉型的關鍵
江湖流傳,學校有一個熱門的「冷宮」,那就是圖書館。有傳這裏常被用作安置即將退休或功能不全的老師。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圖書館老師,整日坐在借還書櫃台後面揮揮手趕蒼蠅,由於圖書館缺乏吸引力,這位老師也就越發閒散,可以如此坐上三數年後平淡退休。然而,這樣做明顯浪費了人力資源。為了確保該老師的薪資合理,學校管理層便安排他大量代課、值班。結果,這位老師更加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和發展圖書館,陷入了惡性循環。
詳細內容如何培育幼兒閱讀的習慣
培養幼兒的閱書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閱讀對於幼兒的語言發展、認知能力和情感發展都有着積極的影響。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道路上,家長無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家長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
詳細內容讓書香滋潤學生成長
打造一所閱讀蔚然成風的學校,讓學生走進閱讀之旅,眼光不能只局限於學校圖書館,而是要舉全校之力來推進,校長、老師和家長共同為推動閱讀風氣一起出分力,才能真正把閱讀滲入至全方位。
詳細內容書香滿溢 喜「閱」校園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可以啟發學生心智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打造一個全方位閱讀校園,學生能透過閱讀接觸更多知識,發展想像和創造力,並培養對閱讀的興趣。學校要吸引同學進入圖書館閱讀圖書,可以在佈置上下心思,如放置小禮物、抽獎幸運輪、會說故事的 AI 機械人等,來歡迎進館閱讀的同學。除了在佈局上花心思外,亦可以帶領同學外出參觀來鼓勵同學多閱讀,讓同學知道圖書館不再是一個只有書的地方,也可以是一個活潑而多采多姿的地方。
詳細內容讓家長成為推動學校閱讀的一分子
當提起在學校推廣閱讀,除了透過學校老師舉辦不同的閱讀推廣活動外,大家可有想到,家長也可以成為在學校推動閱讀的其中一位重要分子!學校透過不同模式的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培養親子閱讀習慣外,也可以帶動家長成為學校推動閱讀的一分子。
詳細內容從遊戲中閱讀 提升學習動機
從小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及習慣,從書本中吸收各類知識,有助擴闊視野,奠定良好紮實的學習基礎,對孩子日後成長有莫大益處。若要引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妨以活動及遊戲形式入手,透過揀選內容生動有趣的書籍,安排多元化的閱讀活動,為學生營造輕鬆愉快的閱讀氛圍,通過從遊戲中閱讀,由淺入深,讓學生從此不再抗拒書本,反之主動進入書本的世界,細味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
詳細內容教師視覺:教育制度的反思 PISA 告訴我們甚麼?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3年評估一次,旨在測試15歲學生以母語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2018」(PISA 2018),其研究結果已於2019年12月「放榜」。在是次參與研究的79個國家/經濟體系當中,香港15歲學生以母語閱讀的能力及數學能力均排名第4(較PISA 2015的第2位微跌2位),而科學能力則排名第9(維持不變)。
詳細內容創客圖書館:推展STEM及閱讀新方向!
「跨課程語文學習」和「推展STEM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是教育局在「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主要更新重點。在很多人心目中,推動語文學習和推廣STEM教育是兩項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人認為科技的急速發展導致人們過分使用電子產品而輕視了閱讀習慣的培養,兩者互相矛盾。筆者曾擔任學校圖書館主任多年,發現現時校園閱讀推廣已進入多元化的發展,其中將STEM教育引進圖書館已是指日可待的事。
詳細內容研究顯示紙本閱讀提升理解力 電子與紙本結合有可能嗎?
隨着全球著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數位化學習隨之而來,教學內容變得多元,學界亦漸趨重視互動式學習。為迎接新教育時代,學校不但革新課程和教材,更改變上課模式,採用電子學習,提升教學效能。學校設備持續更新,電子學習資源愈來愈豐富,大多學生都配備一台平板電腦學習,期望能創造個人化學習管道,促進自主學習。學生「一人一機」,可在課堂上即時進行互動活動,老師更可馬上提供回饋,然而,傳統的紙本教學真的應該棄用了嗎?兩者其實可以互補不足,各司其職。
詳細內容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溫柔的力量:閱讀經典,與小孩一同以文本感受文化
每天,我們都在經歷文化。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到,就當它不存在。它們藏在平常日子裏,宛如無形,中華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淬煉,它遺傳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當中。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