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繁忙學童 「贏在起跑線」迷思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專家分享 到校直擊 繁忙 學童 趨跑線 幼兒 幼稚園 補習班 興趣班 抑鬱 焦慮 伍家珍 翁巧香 浸信會培理學校

哪個家長不抱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教育子女?然而,揠苗助長卻會適得其反。為了讓子女「贏在起跑線」,不少家長在幼兒時期已經開始催谷子女,更有甚者,不惜讓子女在幼稚園階段,同時報讀兩間學校,令孩子疲於奔走。從幼兒到小學階段,不少學生下課後除了要完成功課,更被安排每周參加不同的興趣班或補習班。家長把孩子的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把他們變成「繁忙學童」,不但無助孩子成長,久而久之更會影響孩子的心智和健康。

興趣班過多構成重擔

曾有調查顯示,三成受訪家長認為,與其讓子女在家中浪費時間,不如盡量為子女安排活動。他們並沒有為子女預留休息時間,也沒有足夠的親子活動——最多的親子活動,竟是家長每天輔導幼童做功課。此外,幼兒每周均會參加興趣班,父母趕着為未滿週歲的幼童報讀play group、 學前班、幼稚園面試班等,好為寶寶準備入讀幼稚園的路。好不容易上了幼稚園,隨着年紀增長,又要為子女考小學張羅:讓小孩學樂器、習書畫、練水、練舞等,參加的興趣班也愈增愈多,對學童構成重擔。學者指出,幼童積累疲勞,長時間欠缺足夠休息,除了會造成健康問題外,家長過份緊張子女學業,往往會對子女增加心理壓力,帶來抑鬱情緒,更會影響親子關係。

此外,不少家長也抱有競爭心態,看見別人的子女好像學得多,於是自己也跟風把自己孩子的時間表填滿,一定要讓孩子勝過同學。這種競爭心態不僅令孩子受苦,家長在工作以外還須費心為孩子安排,自己也疲憊不堪。

心理輔導專家 伍家珍:還小孩一片自由的天空

心理輔導專家。
亞洲輔導心理學會註冊臨床督導、
中文大學教育輔導及諮詢(特殊教育)碩士、
中文大學教育行政碩士,
曾擔任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校長、
特殊學校言語教師。


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三十年間,接觸過不少被父母培養而成的「繁忙學童」,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上補習班和託管班。伍家珍把他們形容為小蜜蜂:「週末和週日學校停課了,這群蜜蜂孩子卻絶對是停課不停學,甚至學得比平日更忙更累。孩子若真是蜜蜂孩子,要多勤勞,有多勤勞,那倒無妨。可惜,有更多不是蜜蜂形的孩子,也被送進一個個蜂窩去當兵。」身為前校長,伍家珍就曾接收過不少「逃兵」,他們來自功課多、學習壓力重、測考默寫艱深的學校,他們的父母也曾為子女能進入這些學習「營」而欣慰,卻沒料到孩子每天放學後要到十一、十二點才能把家課完成。

學習焦慮危害學童健康

繁忙學童學習興趣持續下降,學習的動機消失殆盡,更會引發嚴重的學習焦慮情況如失眠、發惡夢、咬指頭等。伍家珍指,當他們不用上課時,這些狀況便會消失。要是照顧者忽視了這些徵狀,未能及時介入協助和輔導孩子處理相關情緒,則可能導致他們出現更嚴重的精神問題,如抑鬱、躁狂、自殘等。這樣下來,孩子到底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停在起跑線呢?

其實,一般三歲兒童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三至五分鐘的時間,四歲兒童是十分鐘左右,五至六歲兒童的注意力也只能集中二十分鐘左右。一週七天,天天都把學習排滿,這是幼兒園的孩子根本無法集中精神做得好的事。伍家珍曾與一位芬蘭小學校長就以上問題交流,她對於香港「繁忙學童」的忙碌十分驚訝,要知道芬蘭是全球公認教育最有成效的國家,當地大部份的小學生只在上午上課,下午學生去踢球和做運動。小學階段沒有家課,下課後就是孩子的時間:看書、踢球、遊戲。給予孩子自由,他們將會更主動學習,獲得一個更快樂的童年。

借鑑外國教育經驗

新加坡
新加坡教育部未來3年將逐步取消中、小學部份年級考試和評估,讓學校騰出更多時間,協助學生全面發展。調整目的是降低對學業成績的過度偏重,讓校方更全面栽培學生。

芬蘭
芬蘭政府於2013年開始推行「現象教學法」,按學生興趣制訂學習題目,並將於2020年前正式廢除中、小學學科式教育,不再設數學課或歷史課等,而改以主題式、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及跨領域學習技能。


德國
德國政府禁止幼兒6歲前學字,鼓勵孩子玩遊戲,為孩子創造適合遊戲的環境與時間,且將自由遊戲視同學習。幼稚園採用混齡教學,無明確分班及級別,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活動。

浸信會培理學校翁巧香校長:同時讀兩間幼園得不償失

浸信會培理學校

浸信會培理學校翁巧香校長對繁忙學童現象關注已久。她觀察到近年有家長為了催谷子女學業,不惜安排年幼的子女同時報讀兩間幼稚園,上午一間、下午一間,除了令小孩匆忙趕赴上學,更要同時適應不同學校的教學模式,往往會產生混淆及感到無所適從,也會導致他們休息和享受遊戲的時間不足。這對幼兒的傷害很大,他們的學習情緒會極度不安,更遑論取得優越的學業成績。

讀得多並非學得多

事實上,3至6歲孩童最需要的,是休息和玩樂。而縱觀為子女安排密集時間表的家長,往往是有學識的專業人士,他們多感到自己的子女可以比其他小朋友學得更快更多,加上半日制非牟利幼稚園不用交學費,選讀一間國際幼稚園及一間本地幼稚園,便以為可以讓小朋友同時學好英文和中文。他們卻忽略了自己的子女,只能在每天中午於公園或私家車裏趕忙吃飯、換校服,再趕到另一間學校上課。然而,據研究顯示,同時就讀兩間幼稚園的小朋友無論在社交能力、認知能力和知識層面上,都不會比只讀一間幼稚園的小朋友更強,只會對孩童施加心理壓力,造成焦慮情緒,百害而無一利。

翁校長強調,該校會向成功通過面試而被取錄的學生發出通告,絕不接受已被取錄的學生再選擇入讀多一所幼稚園,一旦校方發現,會請該名幼兒退學,至今已勸退了數名學生家長,以此杜絕出現「繁忙學童」的可能。

幼兒學習小知識

去年教育局新修訂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強調學校不應要求執筆寫字。禮賢會關淑玲校長表示,2至3歲幼兒班小肌肉及手眼協調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應循序漸進作寫前準備。4歲幼兒升上低班後可以開始學習寫字,從基本筆劃開始,老師亦可為幼兒設有趣的寫字活動。

兒童焦慮知多少

焦慮症是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每100名學童約有8至10人患有焦慮症,以女童的個案較多。

徵狀
兒童會對學業成績、朋輩關係、家庭等產生憂慮,他們亦可能會感到煩躁、精神難以集中,身體上出現睡眠問題、肌肉緊張、頭痛、腹痛等。

家長的角色
焦慮的兒童會想盡方法逃避令他們焦慮的事情,或依賴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的人(通常是他們的父母)。家長在協助兒童處理焦慮問題時,應分析導致兒童焦慮問題的成因,並鼓勵兒童逐步去面對他們的焦慮。

家校合作,減輕學童學習壓力

家長
多聆聽子女傾訴,了解孩子真正興趣
適當安排時間表,確保子女擁有充足休息時間
與子女多進行消閒性的親子活動
不要盲目追求入讀名校,避免過份催谷孩童

學校
落實幼兒教育指引中「遊戲中學習」概念,輕鬆學習
注意學童情緒,作出及時輔導
讓學生明白,學業成績不代表一切
審視功課量是否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