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校長:程志祥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 秉持信念 眺望未來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程志祥校長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幼稚園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教育專業23期 YMCA 智能運動中心疫情為教育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網上教學勢在必行,學校亦有迫切需要推行全面教育數碼化。作為連續三年出席資訊科技教育論壇的香港代表,同時亦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下稱青小)新任校長,程志祥校長在上任短短半年間,迅速凝聚教學團隊,與師生打成一片,並應用嶄新科技為學校未來發展綢繆。今期「新校長對談」邀請程校長為我們現身說法,分享他的寶貴經驗以及對數碼教育的看法。
「現在擔任校長的學校有辦學團體背景,有直系幼稚園(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幼稚園,下稱青幼)和直資中學(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下稱青中)作聯繫,作為一個新校長,如何在短時間內打造合作契機,取得互信?」
我認為最重要的契機莫過於在辦學團體「一站式」教育理念下衍生的「中小幼銜接機制」,加上三間學校地理位置相鄰,讓我們能夠在資源上共享、互補,有利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一如YMCA的標誌——一個互相緊扣的三角形。
三間學校已經合作多年,而為了進一步加強合作,我亦在接任校長後於去年7月與青幼朱惠芳校長、青中張富華校長以及校監會面。由於同屬一個辦學團體,所以大家的辦學理念和宗旨皆以學生的「全人發展」為主,從中拓展出不同的教學活動。
強化銜接 會屬學校互助共享
在「一站式」的教育理念下,青幼的學生便是青小未來的學生,因此我們非常樂於分享資源,包括校舍、師資、技術等,除了能提升教學質素,同時亦有利幼小銜接的安排。由於幼稚園校舍相對較小,活動設施亦不多,因此我嘗試把青幼的校園活動延伸到小學校舍之中,例如變動了部分攀石路線,同時為老師提供訓練,讓他們利用攀石牆為青幼學生教授體育課。另一個例子是接種疫苗,當青小成功預約到學校外展隊為學生接種疫苗後,第一時間通知青幼,結果超過40名青幼學生前來接種疫苗,緩解了家長們對於子女未能接種疫苗的不安。
除了分享校舍和接種疫苗外,我亦利用自身的教學資源為青幼提供支援,例如讓外籍老師舉辦英語課程、為網上教育提供技術支援等,這些合作都有助於建立兩間學校之間的互信關係,同時亦讓我們對於即將從幼稚園升上小學的準小一生有更多了解,以便將來為他們提供更個人化的照顧。
與青中合作方面,今年青小進一步強化升中的聯繫活動,特別為家長舉辦了兩場升中「專場」講座,並由張富華校長親自為家長介紹青中的學習情況、教育理念和特色。另外,我們亦善用青中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體驗機會,例如安排部分學生在下午時段到青中參與英語活動,為學生提供額外的英語學習經歷,又為小六學生舉辦中一體驗日,讓學生能夠在中學的課室裏體驗全英語授課模式,有助他們及早面對學習環境的轉變和挑戰。
「現在資源充沛的學校都會改善基建,你如何規劃及啟動相關措施?」
如何規劃學校的基建,視乎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應不同的理念會發展出不同的教育方案,包括教學策略、教材和硬件設備等要素。教育者需要從這些切入點入手,為學生帶來學習動機。
善用資源 新設智能運動中心
多年來我一直堅信,「寓學習於遊戲」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為了將理念有效地融入學與教,青小將部分資源投放於教師培育,讓老師能夠因應學生需要制定更為適切及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改變整體的學校氛圍。
優化教學環境亦是重中之重。我在本學年特意打造智能運動中心,並於去年9月舉辦「渣馬@青小體適能測試」,期望透過嶄新的智能運動設備,提升同學對運動的興趣。此外,青小亦新設人工智能實驗室,讓同學親自體驗人工智能科技,例如以語音辨識系統控制實驗室設備,從而誘發同學對人工智能科技的興趣,讓好奇心驅使他們自主探索知識,配合教材,讓他們自行實踐想法。另外,我們亦引入VR及AR技術,藉此打破空間局限,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青小未來將進一步添置更多硬件設備,為同學營建沉浸式遊學體驗。
在課程上,我亦投放豐富資源,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教學框架。以數學科為例,透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教具,從中理解複雜的數學概念。在英語學習方面,青小亦引入校本話劇課程,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凝聚師生 改裝校長室敞心扉
讓校園每個角落都成為學習的土壤,是校園規劃中重要理念,校長室亦不例外。我親自參與到校長室的改建工程之中,邀請學生構思心目中的校長室,而他們的回應亦相當熱烈。例如有學生提議希望把「多啦A夢」放在校長室,讓我在工作時看着它,心情亦會隨之變得愉快。我亦希望能成為學生的「多啦A夢」,從「百寶袋」中拿出道具,回應學生的想法。
為了進一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我亦欣然採納學生的意見,將校長室重新命名為「Party Room」,並進行改裝,打造成供學生學習及玩樂的空間。另外我亦添置不少書籍和設備,例如特別添置了一本巨形書本,邀請學生到校長室一起進行閱讀;亦準備了大量積木,讓學生即場發揮創意,營造輕鬆活潑的氛圍,發揮學生的活力和積極性。
除此之外,我亦希望校長室可以為老師營造安心、舒適的氛圍,成為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我身體力行參與了整個改裝過程,更鼓勵老師大膽提出意見,敞開心扉,從而與我一起交流關於教學的各種想法。
「作為到任只有半年的新校長,在開展工程、規劃課程的同時,亦面對停課、課時不足的問題,有何應對措施?」
停課期間,亦讓我重新審視學校的發展。校園不單是學習的場所,更是孩子們成長的地方,如何在遠距離的情況下讓學生維持基本學習,同時引導他們正確成長,這是所有學校面臨的難題。
培育創意 教授具適應力技能
學校未來的課程規劃將會以培育學生創意以及具適應力的技能為主。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們亦盡量維持學生的基本學習,同時協助他們在有限空間內發揮創意。因此在這段「暑假」期間,我舉辦了「校長鬥一番」,由我親自接受同學的挑戰,當中包括運動、烹飪、小手工等項目,跳出傳統的學術範疇,以多元化、有趣味的方式讓學生發展不同領域的技能。而學生的反應比想像中更熱烈,例如有同學向我挑戰側手翻,亦有同學錄製影片教我煮菜,無形中建立他們自學的意識。
現代社會發展瞬息萬變,課本上的知識亦面臨汰舊換新的趨勢。因此我們應該向學生教授具適應力,可以應用於不同狀況的技能,幫助他們對抗未來的逆境,應對五年甚至是十年後的社會,未來學校的課程規劃亦會以此為目標前進。
「以上困難亦會導致校長與教學團隊互相熟悉度不足,如何盡快『解凍』啟動合作模式?」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接近18年在同一間學校服務,但近年卻多次「空降」不同職位,這些經驗讓我學習到,如何在新環境中重新起步。我認為人與環境的關係是雙向的,即使身為校長,亦不代表要讓學校刻意遷就我,反而是由我走進大家的世界,適應新學校的人和事。
保持開放 從錯誤中共同成長
作為校長,我希望在同事心目中樹立持平和開放的形象,讓師生明白,校長是一個開明而有理想的人。他們看到校長願意接納意見,便能放心提出他們的想法,一起製作「網路青小校報」、規劃新的課程、全方位學習活動等。其中,在申請小學「奇趣IT識多啲」計劃上,我和教師團隊前後只花了4個月的時間,成為最早獲批的小學之一。
我一直堅信學校是一個可以容許犯錯的地方,一起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每一位老師都有其優點和獨特之處,作為管理層需讓老師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意,因為只有無懼犯錯,才可以釋放真正的創意,讓各種教育理念互相衝擊,從中產生不同的教育方案,改變教育環境同時,扭轉同事對於職場的觀念和想法。
「閣下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之前服務幾間學校期間,已取得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及後轉往直資小學擔任助理校長,到今天在青年會小學任校長。之前的經驗對現在工作有何幫助?」
縱觀我的教育歷程,最初在筲箕灣官立工業中學(現名筲箕灣東官立中學)代課一年,亦曾在職業先修中學任教,這些經歷很大程度上影響我的教學思維,讓我更加深信學生透過「動手做」,才能將知識與技能牢固地植根於腦海裏。我亦曾先後於官校、私校、津校、直資等不同類型學校任職,從中了解他們各自獨特的營運模式,從中思考和學習如何把這些經驗融會貫通,更有效配合和適應不同學校的工作模式。因此,即使近幾年轉換工作環境,亦能迅速融入新的科組,把它們的特色發揮,最後有幸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肯定。
另外,過往經驗亦讓我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熱衷於展望未來,勇於考慮教育在未來的發展和轉變,希望改變現時的教育環境,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一直思考未來教育發展的可能性。在2014年,世界已經提倡網上學習的概念,但礙於技術和成本,當時並未能迅速發展。在當時,我預計到當網速提升、硬件價格回落時,網上學習就會出現爆炸性發展,所以我在當時任教的學校便已經推行自攜裝置(BYOD)和電子書包,為未來作充足準備。
觀察世界 跳出框架引領未來
作為管理階層,我希望可以刺激老師的思考,讓大家都可以想得更遠,這亦有助於他們的職涯。世界一直在變化,現在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是否能夠真正地幫助學生適應和面對未來的社會?我認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兼備童心和迎接未來挑戰的心,如果老師無法代入孩子的角度去觀察世界,便難以有效引領他們成長。同時,如果無法擺脫固有思維模式,亦難以為孩子帶來實質幫助。
豐富閱歷對於教師實現教育理念十分重要。過去在舊校,每年都帶同事到外地例如泰國、英國等參與活動或國際論壇,讓老師從中孕育很多與教育相關的構思,聆聽彼此的意見,去蕪存菁,例如沉浸教室的概念正是把從國外看到的新技術,集合眾人的想法形成;「渣馬@青小體適能測試」活動由構思到舉辦更只花費30天,可見大家把團隊合作發揮到極致。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在資訊科技教育範疇上可以做些什麼?有什麼期望?」
系統整合 共同完善數碼教育
資訊科技及數碼教育在香港的發展有兩個導向:首先,在學校層面需要建立可靠的數碼資源管理系統。形形式式的電子數碼教育產物於近幾年陸續出現,卻欠缺系統化整理。一旦能夠系統化整合所有數碼資產,將來可以簡單利用數據分析,針對每個學生的個人狀況,找出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和數碼資源。然而,單靠學校難以完成這件事,我們需要組織結合學界、商界、教育局及官方機構,把各界別的專才和資源匯聚,解決技術難題,完善數碼教育。
引導學生正確應用科技則是另一個發展層面。我們不但要利用科技完善教育,同時亦必須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教育他們善用科技,才能真正把科技用於正途。
疫情的出現雖然為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帶來迫切性和契機,但未來的發展仍需管理層在思維上,能夠與時並進,擁有洞悉先機的判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上行下效,教育的發展才能夠逐漸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