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變易理論設計教學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33期 鄭志強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 變易理論

今期跟大家分享日本授業研究 (Lesson Study) 與香港課堂學習研究(Learning Study) 的分別。兩者均以教師共同備課、觀課和評課作為教研流程,但課堂學習研究就運用了瑞典學者 Ference Marton 的變易理論來指導教學設計。Professor Marton 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學習離不開學習的內容(Object of Learning)。換言之,教師需要明確指出學習活動所關聯的內容是什麼。一旦確定了學習內容,教師進一步的步驟是辨識該學習內容的關鍵屬性(Critical Aspect),即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預期內容的重要方面。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建議教師設計變異圖式來引導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專注於關鍵屬性。

變易理論有四個常用的變易模式,包括對照(Contrast)、概括(Generalization)、區分(Separation)和融合(Fusion),可協助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辨識預期學習內容的關鍵特徵。

對照(Contrast)

若教師欲使學生理解「高」的概念,不能僅呈現一個「高」的例子(例如較高的人的照片),因事物為相對的,無「矮」則無「高」。需同時呈現「矮」和「高」(例如較高的人的照片和較矮的人的照片),使學生透過對比審辨「高」的概念。

概括(Generalization)

當教師欲讓學生歸納某一概念時,可使用概括模式。例如,理解「紅色」這色彩,讓學生體驗多種「紅色」對象,如紅襪、紅衣、紅凳和紅蘋果等,使學生能「概括」出「紅色」概念,並區分與其他不相關屬性(如襪、衣、凳和蘋果等)。當某特徵在一連串案例中保持不變,學生容易辨識該特徵。

區分(Separation)

區分是通過有意地變化或不變化某些方面,通過系統精緻的對比來審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例如,教學日光的顏色,除了使用三稜鏡,還可使用肥皂泡、光碟或水面漂浮的油等工具,使學生看到彩虹仍會出現,從而辨識色彩不是來自這些工具。

融合(Fusion)

融合將關鍵特徵集成到同時共變的整體中。透過融合分離的特徵,整體概念可能出現。例如,為了理解「價格」,設計同時變化的「供」和「求」變易,讓學生知道價格同時受到供應量和需求量的影響。

總結,變易理論的四種模式可有效指導教師設計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關鍵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