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
疫情中的學與教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網上教育 網上學科學習 網上生命教育 停課不停學 疫情中學習 提升學習效能 學校定位 學習新常態 疫情中學校對策

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社會生態、世界狀況均產生了巨變。這些變化是好是壞,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只在乎我們的心態。這是最壞的年代,也可能是最好的年代。因應疫情學校停課四個多月,6月8日小學高年級復課,過了二十多天,香港疫情進入第三波,7月10日教育局宣布提早放暑假,9月1日家中開學,直至9月23日分階段復課。有些人認為這段時間對學生而言,特別是低年級及缺少家長照顧的學生,缺少很多學習時間,學習進度跟不上;亦有人認為,停課期間提供了時間與空間,學生能真正學習如何生活,嘗試煮飯、自律、自理,正是最豐富的學習階段,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學習」兩字。

 

雙軌並行網上教育

為了令學習持續,學校提供雙軌並行的網上教育,一方面是學科學習,另一方面是生命教育,老師們都盡最大的努力透過網上系統,讓學生停課不停學。

網上學科學習:為了達致「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學校安排了多元化的學習材料,包括:「❶ 科本學習材料」、「❷ STAR 網上學習材料」、「❸ 網上閱讀」及「❹自學計劃」),透過eClass 學習平台發放,讓學生進行自學及溫習。除了網上學習材料外,中、英、數、常、體育及圖書科老師,每星期亦會透過ZOOM 即時通訊軟件,為各級學生安排網上課堂,與學生即時互動交流及解答學生在學習上的疑難。

網上生命教育:舉辦多元化的生命培育活動及班級經營計劃,期望同學在停課期間既能保持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亦能培養宗教及靈育的生命素質,亦有邀請社會各界嘉賓,與學生以網上論壇的形式進行對話及交流,透過多方面的活動及計劃照顧學生的心靈需要,並促進其生命成長。除了關顧學生及家長的生命成長外,學校期望能透過教育,向社會發放正面積極的防疫資訊及關愛團結的生命訊息。

 

學習新常態延伸反思

這些特殊情況下的特別安排,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學習新常態,讓我們重新思考何謂學習。未來的學習是無所不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也能個性化的學習。學校在疫情中需重新思考三個問題:

(一)甚麼是學習?

(二)如何使學習更見效能、更個性化?

(三)學校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的角色是甚麼?

首先要思考甚麼是學習?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6 年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Learning to know(學會學習);Learning to do(學會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學會合作);Learning to be(學會做人),當中也提及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文盲,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習的範圍寬廣,學生不再是接受單向知識灌輸,而是應該主動地去學習怎樣學習,怎樣待人處事,目的是達致全人發展。故此在過去停課的日子,正是一個適切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實踐如何從不同途徑尋找學習材料,如何與別人合作。

第二個重新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使學習更見效能、更個性化?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是否會使學習更加有效能呢?在這停課期間,因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學生的自律性,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學生、教師對科技的掌握程度皆影響著學習的成效,但大眾似乎有個比較一致的看法,網上的實時教學和實體的教學應該可互補不足,互相配合,使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亦是將來一個可持續發展及探究的教育方向。學生可以更加善用科技於學習中,從中尋找更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因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與內容進行學習。學校實體教學讓學生獲得比較一致性標準的科本內容,而網上的學習,則可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第三個重新思考的問題是,學校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的角色是甚麼?我們如何為學校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功能重新定位?在此次停課期間,讓學生重新認識到學校最珍貴之處,在於不限於傳授知識,而是讓人與人之間有直接交流、互相關愛、互相合作,提升思想深度及全人素質的地方。

 

此次疫情,從另一角度也可說是一段值得珍重的時光,許多大家以前不留意的事情,現在可以靜下來,讓我們反思、修正,尋找並珍惜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