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過後看 推動電子學習的機遇( 上)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電子學習 學校基建 自攜裝置計劃 電腦設備 寬頻網絡2020 年,全球人類都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新冠肺炎 (COVID-19)。農曆新年假期間,教育局突然宣布要停課,當時各位教育界同工有什麼想法呢?學校第一次面對未有復課日期的停課,教師如何教學?學生如何學習?學校如何確保在「停課」期間也能真正做到「不停學」?學校在實踐「停課不停學」時的表現,反映了資訊科技教育政策推行至今,仍然落後於現實需要,學校之間存在很大的數碼學習鴻溝,展現了教師在資訊科技技能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社經地位,亦影響了電子教學及BYOD 的推行。疫症在全球大流行之下,未來「間歇性停課」或成新常態,學界如何發展並善用資訊科技在停課期間進行網上即時授課,是未來的一大挑戰,以下我們會以不同角度了解一下。
一、學校的基建(無線網絡及電腦設備)
為加強學校推行電子教學及自攜裝置(BYOD), 教育局於2014 年起推行WiFi 100 先導計劃,撥款為100 間學校建立無線網絡,及後於2015 年撥款給向全港學校推行WiFi 900 計劃,至今這項撥款已成為經常性開支,並納入資訊科技綜合津貼(CITG)之內,即是全港所有學校都已全校鋪設無線網絡(WiFi)。
在疫情爆發前,很多學校以為校內的無線網絡系統已經非常妥善,足以應付日常教學之需,但不幸地碰上疫情後,部分學校發現自己的無線網絡系統根本未能滿足當前的網絡需求,當所有教師回校同時進行實時視像課堂時,學校網絡經常會不勝負荷,出現「卡網」的情況,而問題往往與校內無線網絡的覆蓋、網絡速度、網絡保安等有關;學校可善用CITG 進行校內無線網絡系統檢查及學校網絡安全風險評估,了解問題所在,並加以改善及鞏固,最好是在可能發生第四波疫情前盡快處理。
除了學校網絡基建,電腦設備都十分重要。當面授課堂正常進行時,部分未推行自攜裝置的學校,學生可以自由使用學校提供的流動電腦設備;但當學生在家中上課時,並非所有學生的家庭都能安裝固定或無線寬頻網路及擁有自己的電腦設備,部分學生更只能使用手提電話上網學習。另外,中學和小學所需的電腦設備或會有所不同,例如小學生多使用平板電腦學習,而中學生多會使用手提電腦設備;對於部分合資格申請「關愛基金援助項目——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以實踐電子學習」的學生,學校應協助他們申請資助以獲得合適的電腦設備,而未能受惠的學生,學校需要因應情況而安排借機服務。
至於寬頻網絡的問題,學校應保持校園開放,讓學生可以回校借用學校的無線網絡進行學習。同時,坊間亦有不同機構為有需要的基層學生提供網絡數據卡,及借出流動無線網絡路由器(WiFi 蛋),解決部分基層家庭沒有網絡的問題。當然,最重要的是學校應要考慮推行BYOD,讓學生無論在學校或在家中都能善用合適的電腦設備進行學習。
二、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學法的轉變
隨著時間的轉變,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都有不同的範式轉移,學校如何面對可能再次出現的「停課」?首次「停課」的決定由於來得太急速,很多學校在未有預備下,惟有各師各法:維持繼續學生的正常學習,學校派發紙本家課、學生於學校網頁下載家課、老師通過網上學習平台於網上發放影片或進行網上直播或開展實時視像課;而至第二及第三波疫情來襲下再度「停課」時,學校的應對便快得多了,學生開始適應網上學習,教師亦多採用網上實時視像課堂進行教學,並在教學模式上變得更多元化。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教師採用資訊科技教學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常態。
今天所有中、小學校雖已全面復課,卻只能上課半天。有部分學校開展了「混成學習/混合式學習模式」(Blended Learning / Hybrid Learning),即利用網絡科技與面對面上課的雙軌學習。在學校教師會面對面的授課,學生以至師生間都有雙向互動,甚至會進行實驗或其他操作性學習,當放學回家後,學生可利用網上學習平台下載練習或進行網上討論,再者,有部分教師會安排實時視像課,讓學生在家中繼續上課學習。學生已大致掌握網上學習平台及進行視像課的能力,而教師在預備網上教材及練習方面亦見進步,網上課堂的教學模式更見互動及多樣化。
香港學界一直難以推動的電子教學,反而在疫情下得以迅速推展,亦算是另類機遇。此外,在外國因應疫情變化多端,有部分大專以至中、小學校開始採用「混成彈性學習」(HyFlex Learning),即是學生於學期一開始,可以選擇接受完全線上課程、完全面對面教室上課,或是兩者皆選的學習方式,而今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北京師範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SLIBNU)亦發表了相關文章。但是無論是「混成學習」或是「混成彈性學習」,強調的都是如何將虛擬與真實的兩種學習課程緊密融合於教學設計中,利用這兩種學習環境的長處,強化學生整體學習的參與感與學生學習的成效。要設計和實施混成學習,必須考量以下幾點:
即使是再好的課堂,都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評估是少不了的;然而,現時大部分教師都著重於如何用不同的工具及資訊科技進行課堂教學,課後評估或延續就顯得平淡得多,很多時學校只會將日常課堂中的紙本評估轉成電子評估,並沒有注入電子學習的元素。教師們應考慮如何設計電子評估練習,並通過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相信電子學習的未來重點,應考慮發展持續評估的模式,包括如何利用電子評估推動自主學習、提升學習興趣等,以充分發揮電子學習的優勢。
(下期將續談教師培訓和學生、家長角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