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人工智能價值 創造創新學習環境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朱嘉添校長 教育專業40期 財政預算案 「『智』為學理」撥款計劃

最新《財政預算案》提及,教育局推出「『智』為學理」撥款計劃,推動學校於初中科學科使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和教學創新,這是一個非常配合香港創科發展的政策。此舉回應了國家教育科技化的趨勢以及為香港教育界注入新的動力,促進教學模式的轉型與升級。雖然目前香港已有不少人工智能公司提供平台及教育服務,技術上已初具雛形,但在實際推行上,仍面臨不少挑戰。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上,更需要多方面的探討和實踐回饋。因此,推動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僅依賴購買技術來提升學與教的效能,更需要將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中,探討如何根據學科特性善用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教育的潛力與挑戰

我十分期待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及發展,尤其是在科學科教學。科學科本身強調探究性學習和實驗操作,而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模擬實驗、個性化學習設計等功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學生設計科學實驗,並提供即時反饋;圖像辨識技術則可以應用於生物學或化學實驗中,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複雜的概念。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通過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然而,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首先,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需要時間和資源。許多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了解有限,缺乏相關的培訓和實踐經驗,這可能導致技術應用流於表面,無法真正提升教學效能。其次,學校在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時,還需要考慮硬件設施、網絡環境以及數據隱私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教育局、學校和技術供應商共同努力,才能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智』為學理」計劃的意義與實踐

「『智』為學理」撥款計劃的推出,為學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可以系統性地探索人工智能在科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這個計劃鼓勵教師與大學、專上學院等組織合作,共同開發適合教學場景的人工智能工具和教學法。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與大學合作,參與人工智能教學法的研究項目,從而掌握最新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未來發展方向

「『智』為學理」計劃的成功實施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希望這種類型的計劃能夠擴展至其他學科,例如數學、語文、歷史等,並應用於學校行政及課程發展的工作中。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學校優化課程安排,提升行政效率,甚至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建議等。

此外,教育局還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支持,幫助他們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方法。同時,學校還應建立一個開放的教育生態系統,鼓勵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與創新。只有通過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價值,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創新和互動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