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3年5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 2023年5月

「震夏情常在」 倡智能情意教育 具人情溫度的創科學習 栽種愛德與智慧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創校多年,一直秉持天主教的辦學精神,以「忠誠勤樸、敬主愛人」為校訓,視學生為學校的主體,矢志讓新生代得到全面成長和優質的教育。何應翰校長回顧樹人之路,他提出高效能的學與教除了需要出色而可持續發展的校內課程;同時亦講求不同科組的跨科協作,為學生打造融會貫通的知識觀,「當中還有不得不提的『情意教育』,『情意教育』重視自我確立、自我管理、自我期望、情緒管理和抗逆能力,能提升孩子的自尊感,有效引導他們達成自我實現的理想,並成為終身學習者。因此我校一直致力為學生設計情意發展與智能發展合一的課程與活動,使其於『觀察』、『學習』和『回饋』的過程中,同步提升『知識』、『能力』和『態度』。」

從配套到課程 深化 STEAM 教育

在辦學團體的鼎力支持下,學校的創科教育一直為學界的領頭先鋒,再加上何校長開明的管理態度,他積極鼓勵校內不同科組進行協作教學,並將 STEAM 教育融入不同學科課程,同時配合校內適異教學,讓不同能力和興趣的學生都能建立學習的動力和潛能,再藉由不同的專題開發深度學習經歷,帶動情意與智能發展雙軌並行。

「回顧我校 STEAM 教育之路,其實早年校內老師已大膽發展創科教育,善用教育局的支援,建立獨立的 STEM 教室,讓同學在課上或課後也能到內創作,培養他們對創科學習的興趣;其後,教學團隊又於課程上,將過往的電腦科和科技科合併,設立『創新科技科』,課堂上結合不同的科技技術和社會議題,如『軟餐設計』和『創科護老產品』等作為教學支架,讓同學了解科技背後的人文關懷,鼓勵他們學以致用,並將其學習成果回饋社會,達至智能發展與情意教育相輔相成。」何校長簡介道。

走進社區 設有溫度的科技學習

學生上網課成為疫情時的教學新常態,但卻削弱了學生親身接觸社區的機會,減少了社交和人際交流。然而,早於疫情前,學校已於「創新科技科」中,鼓勵學生了解老年人口的需要,發明以長者為服務對象的科技產品。為了讓學生能更了解長者的生活,老師更會與同學前往區內的老人院探訪長者,在得知香港老人院舍的人均活動空間僅六點餘米後,師生更為院舍設計了不同的健康與遊樂設備,如「籃球機」和「簡易迷宮」等,讓院舍老人能借助發明,進行大、小肌肉訓練,以預防因活動不足而導致的肌肉老化與萎縮問題。

陳立禮副校長表示:「藉着實地探訪,學生能進一步了解不同弱勢社群的需要,學會以同理心關懷長者,明白『創意』雖只是腦海中靈光一閃的點子,但其實通過實踐和發明,能真正回饋人的生活,令人類乃至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好。」因此,校內的學與教一直強調「觀察」、「學習」和「回饋」,為學生建立具自發性的深度學習經歷。如學校在「環保教育」中,十分重視真實的體驗,老師過去便曾與學生一同利用在連鎖咖啡店取得的咖啡渣,作為種植肥料和除臭的生活好物,讓學生深入了解廢品再用的可能性,一同建立保育和珍惜資源的意識和價值觀。

跨科合作 為長者設計可口「軟餐」

何校長與其教學團隊皆認為,結合情意教育的課堂能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背後的人文關係,除了能大大增加其學習動機,亦可深化課題的深度,令學生主導知識,內化所學。「過往,我們一直與學生談愛和生命之價值,希望使他們深入了解天主教的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然而比起紙上談兵,真實地讓新生代走進情意教育,使其學會同理別人的處境,利用所學為別人付出,其後收獲的滿足感和喜樂,更能體現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的真諦,讓人真實感受到生命和美善的泉源,謙虛地為人服務。」何校長微笑道。

除了創科護老產品外,學校亦引入「食得有尊嚴」課程,該課程結合化學科、數學科、倫理與宗教、視藝科和創科教育,教導學生為吞嚥障礙的患者製作美味而易於進食的「軟餐」,同時透過過程了解嶄新的 3D 打印技術和營養學。軟餐外觀與普通食物相似,卻為果凍狀,口感軟綿,黏口性低,可輕易利用舌頭壓爛吞嚥,專門替吞嚥障礙患者而設的特別膳食。此外,為了令學生更了解患有吞嚥障礙的長者的進食需要,學校特別邀請專業人士和軟餐業界到校分享。何校長:「同學從中明白到人類隨年紀老去,咀嚼吞嚥及唾液分泌的能力亦會逐漸退化,另外亦認識到軟餐的款式和種類原來十分豐富,包羅萬象,從酒樓點心、茶餐廳叉燒飯和日式便當都應有盡有,因而大感驚訝,積極學習製作軟餐。」

三部曲:攪拌、加熱再塑形 從虛構人物中學「以人為本」

在專業訓練下,學生過去已成功為長者設計團年飯餐單—「震夏人的愛心團年飯」。菜單中有茄汁三文魚、蒜香西蘭花、白切雞、五穀米飯和花生湯圓,美味又應節。當日,同學在老師的協助下用心為長者製作軟餐,過程需將食物加入凝固粉和水,利用攪拌機攪拌順滑,再將攪拌好的食材倒進鍋具加熱,煮至流質,再倒進模具冷卻凝固。製作流程不單與化學原理息息相關,同時亦涉及基本營養學,學生需要運用數學計算比例,而為了令長者有更好的進食體驗,視藝科老師會在過程中教導同學擺盤的技巧。

教學團隊亦別出心裁,通過構思長者虛擬人物,鼓勵同學按照虛礙人物的身體狀況設計軟餐,以加強學生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陳副校長補充:「有關課堂特別以小組形式進行,促進同學分工合作的意識,強化他們組織和合作能力,透過一同計算食材的比例、烹煮食物、清理模具和進行擺盤,發揮團隊精神,促進同儕相互學習。」軟餐課程完美結合了食物科學和情意學習,讓學生在為長者製作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時,同時掌握科技的好處,培育學生對社會上的人和事保持關愛精神,感受生命的珍貴。

科技融入校園 AI 糾正英語發音

學校的創科教育新穎貼地,聯繫人文關懷與各學科知識,老師積極活用科技工具,立意提升日常的管理和教學。過去,校內便一直善用商界常用的評估軟件「Power BI」,將學生的功課、學習表現和考試成績統整為數據圖表,藉以分析學生的特點和強項,方便師長加以培訓及輔導。此外,何校長與教學團隊亦不斷引進外界的資源,促進學與教的措施和課程發展,當中包括香港大學 In-STEM 以全方位自主學習推展的校本 STEM 課程計劃、「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通過全面提升評估素養優化學生學習進度 (QSIP-CEAL)、「教育局資優教育網絡」和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等。學校近年更多次邀請大學和教育局的課程專家到校與在校老師進行共同備課、觀課和評課,用心提升學與教效能。為此,教學團隊多次舉行公開課,對外展示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校高效的學與教成果。

與此同時,英文科組更特別採用 AI(人工智能)技術,為中三和中四的學生設立別開新面的語音工具,藉以建立無遠弗屆的英語會話語境,並透過人工智能技術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使其學習更得心應手。「在 AI 英語語音平台上,老師會為同學設計指定的英文文章和句子,讓他們反覆讀誦和練習,再交由系統評分,從而了解學生的口語和拼讀能力。錄音檔亦會成為全校的共享資源,鼓勵同學向表現良好的同儕學習正確的發音和語調。最後,學生更可按需要調整難度,即便課後亦可自行訓練口語讀音,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陳副校長指,未來平台亦會延伸至初中課程,希望同學自中一開始便透過平台累積英語名句和詞彙,同步增加讀、寫、聽、說的能力,為日後踏入國際知識型社會作準備。

設大型 STEAM 比賽 建立教學交流平台

教育界素來重視交流與觀摩學習,因此學校亦毫不吝嗇向外分享創科教育上的成功經驗與心得。近年更獲得大專院校、科創業界、教育局和民政事務總署的支持,創立「全港青年 STEAM 比賽暨展覽(由 AI 到 SI)」,作為打通教育和社會專業交流的渠道。何校長對此表示:「為推動創科教育,我們希望比賽能作為交流的平台,提供友校觀摩和交流機會,因此『全港青年 STEAM 比賽暨展覽(由AI 到 SI)』歡迎不同學校參與,同時更會為入圍的參賽者和學校提供簡介會和專業訓練,希望能為香港創科教育出一分力。與此同時,我校亦希望借此機會,讓學生學習如何統籌比賽,透過協助舉辦賽事,啟發學生的領袖天賦,達至教學相長。」最後,「全港青年 STEAM 比賽暨展覽(由 AI 到 SI)」一直甚具號召力,過去吸引全港數十所中、小學參與,得獎作品不但創意非凡,同時亦盡顯民生關懷,均與改善社會問題及支援弱勢有關,難能可貴。

教育傳媒

何應翰校長 何應翰校長
打造具人情溫度的創科學習 打造具人情溫度的創科學習
鼓勵學生了解老年人口的需要 鼓勵學生了解老年人口的需要
學生發明以長者為服務對象的科技產品 學生發明以長者為服務對象的科技產品
學校大力發展創科教育 學校大力發展創科教育
讓學生深入了解天主教的五大核心價值 讓學生深入了解天主教的五大核心價值
「軟餐」餐單 「軟餐」餐單
學生認識到軟餐的款式和種類原來十分豐富 學生認識到軟餐的款式和種類原來十分豐富
教導同學擺盤的技巧 教導同學擺盤的技巧
專業教學團隊 專業教學團隊
學生需要運用數學計算比例 學生需要運用數學計算比例
促進同儕相互學習 促進同儕相互學習
用心為長者製作軟餐 用心為長者製作軟餐
學校聯繫人文關懷與各學科知識 學校聯繫人文關懷與各學科知識
陳立禮副校長 陳立禮副校長
建立教學交流平台 建立教學交流平台
設大型 STEAM 比賽 設大型 STEAM 比賽
實驗概率與蒙地卡羅算法 實驗概率與蒙地卡羅算法
啟發學生領袖天賦 啟發學生領袖天賦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