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開拓美好前途 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4期 教育質素 學生前途 國家發展大局 國安教育 吳奇壎 東華三院教育部

東華三院由1880年開始為香港巿民提供教育服務。當時的東華先賢關注到大量華人子弟沒有入學機會,乃從社會整體發展需要考慮,興辦義學,為學子籌謀出路與前途,積極培養人才為社會創造更好的明天;現時學校對生涯規劃教育十分重視,究其理念,與此並無二致。喜迎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東華三院將繼續秉持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服務。

回歸廿五年以來 教育質素不斷提高

早在1993年,當時的教育統籌科在公營學校足以解決學位需求的情況下,乃着手研究如何提升教育質素及學校經費的使用效率。1997 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後,教統會提交第七号報告書,即建議從質素保證、校本管理、財政彈性等管理與營運制度提升學校效能,並倡議設立優質教育基金,推動學校創新,同時研究成立教學專業議會,促進教育專業化的發展。大部分建議都獲得政府接納並予以落實,公營學校進入了效能、問責、校本發展、辦學多元化的時代。

踏入千禧年,教育制度改革聚焦到學習效能及人才素質上的追求,建構「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課程框架,並且擴闊專上教育,增加升學機會,迎合「知識型經濟」的人才需求。回歸祖國的第一個十年的香港教育,在學校制度及課程發展兩方面,為未來鋪設了持續改革的軌道,並不斷擴大對教育的財政承擔,由1998年以50億元設立優質教育基金,到2008年提高師生比例、開設小學副校長職位、為小學提供小班教學、推出12年免費教育,大大增加了教育經常性開支,處處都表現出特區政府配合經濟發展需要,透過優質教育培養人才的決心。

社會發展、教育發展、學生前途 環環相扣,息息相關

25 年來,學界對教育制度、學校管理、課程規劃、教師培訓、硬件配置等發展方向及質素參照,都逐漸形成共識,而且在推動全方位學習和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兩個方面,教師都願意積極投入。然而,香港青年人在學業、就業、創業、置業方面遇到的困難,仍然值得關注。此外,2000 年課程發展議會的諮詢文件中,即已強調價值教育、德育及公民教育、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對教育而言,促進年輕一代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並繼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是為他們創造前途機遇的必經之路。

發揮香港得天獨厚優勢 學生必須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

習近平主席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所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特別指出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乃是背靠祖國和聯通世界,並且提出要「引領青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為了加深學生對國情的認識,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同時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又提升他們兩文三語的能力,東華三院近年在課程發展、教師培訓、姊妹學校計劃、海外交流活動、內地及海外升學支援各範疇,投放資源,建構日趨完善的學生培育策略,裝備學生把握未來發展機遇。

裝備學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同時擴闊學生國際視野

國民教育課程被撤回後,一直到2021年才能在國安教育的政策下重新納入中央規劃,價值教育則轉為實質的分層、分科課程框架,而國史教育及中華文化傳承也越見重視。東華三院在2012年啟動院本德育課程,組織教學團隊,從華人經歷及所表現的華人精神,擷取深刻故事,編成課程,配合德育的學習目標,系統施教。2014年推出東華文化傳承人計劃,2016年又推出東華學生大使計劃,後者尤其在培養學生領導才能和尋求突破的同時,組織學生訪問洛杉磯、三藩市、倫敦、溫哥華等有華僑聚居的國際城市,讓學生們認識不同時代的華僑歷史,和海外華人的奮鬥故事。

過去十年,東華更積極而有策略地與廣東到遼寧、吉林各沿海省市學校交流往來 ,締結了一百對姊妹學校,更與北京清華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在教師培訓或學生升學等方面加強合作。此外,在2020年,東華三院更設立「文武廟作育英才海外升學獎學金」,為成績優異而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中學畢業生,提供負篋海外著名學府的資助。東華校歌裏以「作育英才」表達了東華的教育使命,為促進社會發展而積極培育英才,又為學生的美好前途而把他們培育成才,正是東華三院一貫以來的辦學宗旨。

鞏固基礎學科 加強科技教育 培育未來所需人才

展望未來十年,香港整個教育系統將面臨適齡入學人口急速下降的嚴峻挑戰,需要在人口政策、教育政策、資源投放策略等方面作出長遠考慮,保持香港教育的活力。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組合、科技創新、人才流動的迅速發展,東華三院除了會繼續深化國情與國安教育、國史及中華文化教育,開拓與內地院校合作,設立教師國情培訓基地,並鼓勵學生參加相關體驗及學習活動之外,亦會繼續推動學生多元化發展,深化德育及公民教育,又透過 STEM 課程加強科技教育,針對本地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

 

東華三院致力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