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的恐懼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升幼稚園攻略 區鄧愛麗 離家的恐懼 學前預備 幼兒訓練

晚上, 瑩瑩正在洗澡,媽媽問她:「今天首次上幼稚園,感覺如何?」「很多小朋友都哭了」,「那妳呢?」媽媽問。「我當時沒有哭」,瑩瑩說時,一把抱着媽媽,哭了。「乖乖,妳真勇敢!」母親輕柔地鼓勵她。

其實,孩子需要踏出家門,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作為父母應要幫助他/她,首先要了解幼兒的依附行為,然後開解他/ 她的心結,剔除恐懼,增強信心,讓他/ 她明白每個孩子都會上學去,讓恐懼漸漸變成期盼!

兩歲兒的依附行為

依附行為指嬰兒與照顧者(例如:媽媽和褓姆)間的感情連結。嬰兒會主動親近照顧自己的人,若要分離,會感到焦慮。當再見面時,會顯得雀躍,並留心注意照顧者的動作行為,不願分開。孩子的依附表現包括﹕
• 遇見陌生人會往父母的懷裏躲,若要勉強她/ 他,就哭了。
• 覺得難受,會向父母尋求慰藉,才再去探索。
• 與陌生人相處,會低頭不語,顯得害怕退縮。
• 與父母短暫分離後,再見時能展現迎接的笑容等行為。

儘管兩歲幼兒未接受正規教育,他們可做到的事情並不少,家長可嘗試讓他們獨立處理事情,避免孩子過於依賴﹕

  1. 能依從吩咐,如取積木給媽媽
  2. 能回答「你叫什麼名字」、「你今年幾歲?」
  3. 會指出一些已學過圖片的名稱
  4. 能模仿橫向排列積木,能配對基本形狀、顏色
  5. 明白兩段式指令,例如﹕「放蘋果在這裡」、拍手摸鼻
  6. 說出短句,例如:「飲橙汁」、「媽媽切蘋果」

訓練孩子有「等待喜悅」(deferred satisfaction) 的機會和習慣

在幼兒開始認人時,讓他/ 她習慣父母的短暫離去。如孩子嚎哭不已,也不要難捨難離。因為他/ 她知道哭可留着你,下一回就哭得更淒涼了!

每次離開他/ 她時間可短可長,剛開始時,時間可短至十多分鐘,漸次增長。重逢時,輕撫、安慰他/ 她,與他/ 她玩耍,讓孩子感受到小別後的大樂趣,學會「等待」的喜悅。

訓練孩子上學去

  • 認識每天都要上學的孩子(如家中的哥哥姊姊、鄰居等),和他們說再見,或看見他們回家。
  • 參加幼兒遊戲班(Play Group),讓多接觸其他年紀相若的小孩,明白短暫離開家裏也是樂事。
  • 經常到附近幼兒園,讓孩子看見小朋友上學放學的情形。
  • 在家中摹擬上學的情境,與孩子進行假想遊戲。

儘管成年人離家時仍會感到不捨,但他們心智和思維都發展成熟,社交能力較強,容易適應新環境;相較之下,家對幼兒來說是唯一的依靠,面對分離時會變得焦慮,作為父母須了解幼兒與成人的差異,再逐步訓練和鼓勵孩子,釋除恐懼,愉快上學。

區鄧愛麗 女士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幼兒教育文憑、西澳洲伊廸科文大學教育學學士、香港大學教育學碩士(主修教育心理)前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局督學暨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