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歷史 深刻反思 培養品德情意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34期 荔景天主教中學 價值觀教育 歷史文化

價值觀教育是青少年立身處世的根本,在學習的過程中佔着重要的地位,國民身份認同則是民族傳承的關鍵。荔景天主教中學中國歷史科團隊精心設計課堂內容和授課形式,推行價值觀教育。學校推出《戰火下的日記》教學活動,旨在透過角色扮演,讓同學代入歷史情境,對國家安全與戰爭進行反思,培育學生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中國歷史意義深遠,對於同學建構歷史的感知、文化的連繫與身份的認同尤其重要。這項教學方案備受肯定,並獲頒 2023年優秀教師選舉教學研究組的小組獎項。

小組式適異教學 協作型學習社群

《戰火下的日記》教學活動採用分組協作學習的模式,實施適異性教學策略,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活動安排 5至 6 位學生為一組,根據他們的個人特質、長處,分別擔任組內的「監工」、「軍師」、「畫師」、「文書」及「發言人」等角色。具領導能力的同學擔任「監工」,負責督促和帶領組員工作;學術表現較佳的同學擔任「軍師」負責構思如何針對課堂任務制定解決回案;字跡娟秀的學生擔任「文書」,負責整理文字內容;健談的同學任「發言人」,負責匯報工作;擅長繪畫的同學則負責「畫師」一職。負責該項目的甄柏然主任指出:「不同崗位在小組中能夠發揮不同的功能,希望藉着這個安排,建立一個彼此互相學習、分擔與幫助的協作型學習社群。」

角色扮演活動 「知、情、行」價值教育

學校設計豐富的教學策略,推展價值觀教育,例如《戰火下的日記》便以角色扮演為活動形式,貫徹價值觀教育「知、情、行」實踐三步曲。活動圍繞鴉片戰爭的主題,將故事背景設定為 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以及1842 年《南京條約》簽署後。每組同學會獲派虛擬角色及人物相關資料,扮演清末時期的不同人物,包括貴族、官員、軍人、商人、平民等社會不同階層。

透過代入人物角色,讓同學以每個角色的所思所想為出發點,站在該角色的視角設身處地思考,不同社會階層在鴉片戰爭前對於鴉片走私、英商來華等方面抱持何種態度;在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後,中國領土主權、管轄自主權、關稅自主權、司法自主權、外交平等受到侵害時,角色的態度會否改變,對於事態的發展又會如何回應。

多角度探究學習 情意與價值兼備

「透過戰前與戰後的想像,生活化的代入與聯想能夠喚醒學生感性的經驗,深化他們對歷史的了解,從而引發對國家安全及國家主權議題的關注。以代入歷史背景和故事人物的方式,帶領同學討論及思考,擁有深入的情境體驗和歷史想像,藉以了解到《南京條約》如何影響着全中國百姓的福祉。」甄主任表示,這種多維度探索、設身處地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學生的價值經驗、拓闊知識領域,更讓他們明白國家安全對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性。從學習體驗中,建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系統,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感。

專業交流學習 教育界齊頭並進

社會發展瞬息萬變,與時並進才能令香港的教育界穩步向前。甄主任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優秀教師探尋更具學與教成效及創新的教學策略,不吝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學經驗,使業內專業交流的文化更為盛行,讓教育界一眾同工之間有更多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攜手並進,促進整個香港教育界的發展,推動本港的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