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
研發AI 發展藝術 活現名家畫風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人工智能 ai 香港城市大學 電腦科學系 藝術 廖菁博士

隨着科技發展,人工智能(AI)已成為全球熱門話題。以往AI多應用於模仿人類理解能力,例如分析數據、人臉識別、物體追蹤等。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廖菁博士卻一反傳統,利用AI形成新的繪圖媒介,輔助用家進行藝術創作。

香港城市大學 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 廖菁博士

學習藝術家繪畫風格 二次創作兩式大公開

運用人工智能輔助藝術創作,共有兩種方法:

方法1
  只需在電腦輸入一張藝術家作品,讓系統學習當中的風格,繼而進行創作。廖菁博士指圖像識別網絡採用機器學習方法,模擬人腦看圖,擁有龐大資料庫,電腦可按照數據,分析和理解輸入圖像想表達的內容。「例如我們輸入一張梵高的《星空》,電腦會把畫像的核心訊息和畫家的創作風格分割,然後把抽取出來的風格應用到其他創作上,就可以把梵高獨特的風格融入不同繪畫主題中。」

 

輸入名畫家作品供分析,並提供題材,就會產出具該畫家風格的圖畫。




方法2
  輸入大量同一個藝術家的畫作,讓電腦找出它們的共通風格,組合後形成分佈。「我們訓練人工神經網絡模擬這個分佈,再進行創作。」廖菁博士補充,近年有學者研究出生新對抗網絡,透過不斷調整參數,完善數據分佈,令模型變化得更接近藝術家創作,提高真實性。

 

輔助藝術創作 節省經濟及時間成本
  廖菁博士分享:「從人類的藝術作品中提取知識,透過電腦創作,不用依賴人,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對於專業的藝術家來說,這技術屬輔助性質,能簡化他們的工作,騰出更多時間發揮靈感,進一步提升創作層次。沒有專業藝術知識的人也可以利用AI 超越能力界限,實現藝術靈感。
  AI 技術能自動製作出藝術化圖像,可廣泛應用在設計動漫遊戲、電影廣告、視像媒體等領域上,是既嶄新又實用的藝術表現方式。

 

加強人與AI 的交流 擴大創作範圍
  廖菁博士共花了4 年時間研究,目前技術只適用於繪畫,但藝術創作有很多面向,包括雕塑、書法和音樂等,未來會繼續朝人工智能創作的方向研究。「AI 不是要替代人去創作,而是輔助工具。未來研究方向是讓人與AI 對話,由人類指揮,兩者合作產出更多優秀的作品,有助藝術在社會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