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培養學生慎思明辨
專家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局公民與社會發展組 教育專業第19期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女士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 (課程發展)陳碧華博士 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林思嫺女士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李維儉博士 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李傑泉博士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梁秀雯女士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周志良先生
「憑空討論十分危險,因為欠缺知識基礎,很容易會被誤導而不自知,所以公民科的課程宗旨強調加深學生知識內涵,學習多角度思考,最後才能成為獨立思考者。」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博士
通識教育科(下稱「通識科」)推行已超過十年,一直有不少教師反映,指課程範疇太廣,難以完整教授整個課程內容。教育局於 2021 年 4 月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措施,包括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代替通識科。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方案將於 2021/22學年在中四級開始推行,希望騰出時間和創造空間,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公民科課程貫徹通識科的理念,內容及課時大約為原來一半,重視建立學生穩固的知識基礎,培養他們慎思明辨能力及提升公民素養。
訂立三大主題 回應社會發展
公民科即將於9月落實推行,現時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惟仍有部分老師表示擔心。課程發展處表示,公民科並非全新科目,而是承接通識科而來。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女士指出︰「香港人素來處事靈活、反應敏捷,必須對自己有信心,面對課程改革亦可從容應對。」事實上,不少出版社正在編寫公民科教科書,預計2022/23學年開始,中四及中五級學生均會同時有教科書使用;而課程發展處亦會持續開發合適的教材,讓老師在授課時更加得心應手。
康陳翠華指教育局同事已預備了不少教材,包括上載該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清楚列出主題、課題及學習重點的課程框架,同時提供類型多元化的教材,協助老師處理難點,以及掌握與課程相關的知識,資料齊備,有助老師備課和施教。為回應社會發展,公民科將原有通識科課程優化為三大主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林思嫺指,公民科是高中必修科,所有高中學生需要全面學習《憲法》和《基本法》,以及了解法治,尤其涉及香港部分,讓學生更清楚明白香港所擔當的角色及作用。林思嫺說︰「學生需要了解國家發展,以及國家和香港的關係。這些都是沿用舊有課程,相信公民科老師對上述課程內容應該非常熟悉。」
學校可於已有的校本教材中選取合適部分,予以調整後於公民科中使用。教育局於2019/20學年特別就高中通識科做了一次專業諮詢服務,書商亦從舊有內容中做了些調整,頗多內容可於公民科使用。經過諮詢服務後,教科書業界對於教科書應有的內容和表述方法,有更清晰的理解,甚至有家長表示更安心。課程發展處表示,教師不應隨便相信網上流傳的訊息,以及來歷不明的資料,編訂教材時更不應斷章取義,以免誤導學生。
包含內地考察 增進國情認識
公民科設內地考察環節,雖然不計算在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內,但仍是課程重要部分,必須完成,目的是讓
學生實地認識國情,並學習成為自主學習者。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李傑泉博士指出︰
「高中三年內,學校認為時間適合便可以起行,何時何地、旅程長短都可以按校本情況安排。《課程及評估指
引》列明內地考察需要10小時學時,這是指學生於考察活動前的準備,以及考察活動後製作專題研習報告的時間,考察旅程並不計算在內。
考察內容以中華文化為重點,例如參觀博物館、古蹟遺址、名人故居、文物建築,約佔考察行程百分之五十至六十。除了中華文化外,其他配合公民科課程,並與國情息息相關的項目,例如城市規劃、創科發展、人民生活、環境衞生,同樣可列入行程之內,務求豐富學生的經歷和體驗。」
雖然疫情期間難以成行,事實上內地很多博物館均設有虛擬網上遊覽配置,局方指若疫情反覆不定,學校可以考慮以網上形式進行。
30萬元啟動津貼 助添置學與教資源
由於老師需要整體規劃課程,教育局向全港中學發放30萬元一筆過啟動津貼,協助老師添置公民科的學與教資源,例如多媒體、電子學習材料,並配合課程籌組學習或交流活動,包括本地考察、參觀博物館、生態遊或電影欣賞等。課程發展處表示,該津貼與當年通識科的津貼使用準則不同,因為現時已有通識科的教材與經驗,並非由零開始,預計公民科無需要額外增聘人手,老師可計劃與全方位學習津貼、姊妹學校津貼、高中學生交流活動資助計劃等資源互相配合,作出調配,鼓勵學生走出課室,於真實情境中學習。
公民科啟動津貼可運用於︰ . 發展或採購相關的學與教資源(包括多媒體及電子教學資源)、應用程式及軟件,以及公民科的參考資料; . 資助學生及教師前往內地,參加和公民科課程相關的教學交流或考察活動; . 舉辦能提升公民科學與教效能的校本學習活動;及 . 舉辦或資助學生參加和公民科課程相關在本地或在内地舉行的聯校/跨課程活動,促進交流及觀摩。 |
新科目抹殺學生思考空間?—— 充實知識基礎、建立立體思維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周志良提到,公民科的知識基礎於課程中會更實用、更
實在。課程框架設立的三個主題,將按學習順序來排列。把第一個主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放在最前
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認識「一國兩制」的內涵,從而掌握《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的基本憲制秩序,
再由香港延伸,陸續深化國情認識,進一步建構國民身份認同。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博士認為培養學生慎思明辨十分重要︰「憑空討論十分危險,
因為欠缺知識基礎,很容易會被誤導而不自知,所以公民科的課程宗旨強調加深學生知識內涵,學習多角度思
考,最後才能成為獨立思考者。」
公民科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成為獨立思考者。而在現時課程框架下,有兩類課題不應在公民科內
教授︰
1. 已刪除的課程內容;
2. 不配合中學生心智發展程度的課題。
這些不應教授的課題,其實原則是與以往相同的,尤其是一些「發展當中的事件」,無論傳媒或相關機構組織均未必可以提供足夠的客觀資訊;而由於公民科教導學生討論時需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當欠缺客觀事實,自然不適宜讓學生討論。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重點 行政長官於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改革通識教育科,於2021年落實科目改革,並修訂課程內容,重新命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課程改動重點如下︰ .通識科改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