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能忍一忍、等一等嗎?

文: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專家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伍家珍

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進行了一個軟糖實驗。他把一群約四歲的孩子帶到房子,然後每人給一顆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20 分鐘後吃,將再獎勵一顆軟糖,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然後他便離開。

在他離開後,有的孩子急不及待把糖吃掉;有部份孩子則以唱歌、睡覺等各種方式消磨時間,克制自己的欲望。通過觀察,米歇爾發現,能夠堅持等他回來的孩子,只佔人數的三分一。米歇爾繼續追蹤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追蹤的結果顯示,當年馬上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缺乏自信,人際關係較差;堅持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有主見,而後者比前者的考試成績,平均高出210 分。

就上述實驗,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概念:堅持等待就是能夠延遲滿足,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後較容易獲得成功。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但它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孩子學習忍耐前必須具備「估量、理解時間的能力」和「領會因果的能力」,然後他們才能培養忍受挫折,以及延遲滿足的能力。

訓練忍耐 從小開始

0 至18 個月的嬰兒雖然只有兩三分鐘的忍耐力,父母簡單的說話已能鼓勵他們。當嬰兒聽到說話聲,便期待將會發生的事,父母可以邊預備,邊描述過程。當嬰兒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會停止煩躁,表示已經接收到你的說話,因為語言聯繫着因果思維,有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

18 個月至3 歲的孩子開始用語言表達需求,但還不太懂得控制自己,於是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迫切希望得到所需的東西。以下的訓練有助孩子培養耐性:

  • 「等一等」
    當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着他們先唱一首歌,或者數數字,完成後才回應他們的要求。
  • 角色扮演
    由父母來扮演沒有耐心的孩子,讓孩子來扮演爸媽。然後誇張地模仿孩子平日不願意等待的情況,讓孩子領悟到等待的重要性。
  • 床邊故事
    與孩子分享一些關於期望、忍耐,最終滿足的故事。在愉悅的氣氛下,逐步幫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

遊戲是耐性的最佳訓練

3 至6 歲的孩子具備理解時間的能力,可透過各種遊戲,以加強訓練耐性:

  • 拼圖遊戲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拼圖,當孩子漸漸掌握後,爸媽便從旁協助或讓孩子們自由發揮。拼圖很考驗耐性,需要不斷嘗試,一旦完成了就很有成功感。
  • 「123,紅綠燈」
    帶孩子過馬路時,讓他們體驗集體等候。紅燈亮起時,行人都停下來,等待綠燈亮起才通行,既可提高孩子的交通安全知識,也可讓他們學會等待。
  • 「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
    和孩子面對面坐下或站着,一起叫口令:「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不許走路不許笑!」口令完畢,全部參與者必須保持姿勢,不許移動。如果有人忍不住笑或有小動作,則視為落敗,需要懲罰。

現代的競爭,比的不再是智力而是情商。誰能駕馭自己的人生航船,就能乘風破浪。誰控制不住自己的任性和衝動,就容易觸礁、下沉。成功人士就是以意志控制慾望,學會忍耐,改變自己的命運。

伍家珍 女士
•輔導心理學家
•亞洲輔導心理學會註冊臨床督察
•中文大學教育輔導及諮詢(特殊教育)碩士
•中文大學教育行政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