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樂而知 感受情緒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楊文婷姑娘 藝術表達 音樂治療

上一期我們探討了「藝術性的表達,往往比語言更豐富」這一課題,今期筆者想和大家進一步闡述藝術性的表達特質,以及對兒童的好處。

音樂是情緒感知的語言。古人鼓瑟舞之,以吟唱方法去抒發胸臆,持續了幾千年。我們觸摸不到、也看不到音樂,但是身體卻能夠切實地「感受」到音樂:耳朵可以聽到美妙的旋律,身體會不自覺隨綿密的節奏打拍子。我們透過官能感受,使聲音有了形象、光暗、溫度、質感。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音樂要表達的,是言語不能描述,內心又無法忽略的情感。」有時候,孩子找不到一個很好的詞彙去形容情緒,或只能用一些簡單的字詞如「開心」、「不開心」、「生氣」等表達。讓孩子透過音樂表達自己,能使情緒以一個非常具象的方式呈現,使內心的情緒能被看見、聽見及感受得到。

幾年前,我在一間學校帶領音樂治療小組,老師轉介了一位小二的男孩參加。老師表示,這位孩子很容易因小事發脾氣,而且一旦生氣了,便所有事情都不管,什麼人說話也不聽,一個人躲在角落,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情緒久久未能恢復過來。老師們都十分頭痛。

小組的第一節,我向學生介紹我的音樂治療「法寶」——樂器的時候,他第一眼就看中了我的雨聲棒,馬上便從自己的位置衝出來,搶着要玩。我制止了他,並告訴他需要保持耐心,因爲其他同學也想認識這個有趣的樂器。他馬上發脾氣,並說:「我不玩了,哼!」。我見狀便對他說,只要他能夠忍耐三分鐘,我就讓他玩這個樂器三十秒。他聽後雙手交叉抱胸說:「我要現在玩!」當然我沒有答應他,並繼續我的講解。他坐在座位上,鼓着嘴叉着手,非常生氣的樣子。

我完成講解後,拿起了雨聲棒,跟所有同學說:「現在我把這個樂器從左到右傳,我想邀請同學們想像一下,當自己非常生氣的時候,會怎樣玩這件樂器?用什麼力度?會搖還是敲?」同學們一個接着一個拿着雨聲棒開始表達:大部分同學都會很用力地前後快速搖它,有些同學則會裝作把它扔在地上。而當雨聲棒傳到這位男孩的時候,他果斷地站起來,然後把雨聲棒當作一把劍般,大力揮動,口中不住叫嚷:「殺死你!殺死你!」。我在旁邊默默的觀察,十來秒後,他揮動得累了,停下來大口喘氣。我說:「這位同學和你們同樣表達了『生氣』的情緒,但他表達的方法真的很不一樣!大家同意嗎?」童言無忌,其中一位同學說:「是啊,他『嬲』到想殺死人啊!」最令我意外的是,這位男孩聽後點點頭說:「每次我『嬲』的時候,我都會『嬲』到想殺死人!但爸爸媽媽和老師都罵我,說我不應該這樣生氣。我就更『嬲』,更想殺死人了!」

安全地表達憤怒

我聽後,拿起最堅實的一個鼓給他,然後說:「憤怒真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我們生氣時,的確不能傷害到別人或自己,但我們可以用一種安全的方法,將生氣的能量釋放出來。」接着,我也邀請其他同學一同挑選樂器,作一個名爲「憤怒了」的合奏,限時一分鐘,期間可以盡情敲打樂器,或大聲叫嚷。那一分鐘班房內,有我彈奏粗暴低沉的琴聲、同學大力快速敲打的鼓聲、還有不少的叫喊聲,非常嘈吵。

那次寶貴經驗,讓同學們都懂得了生氣原來很累,自己其實可以用更恰當的方式發泄。我們常說「音樂陶冶性情」,更具體地理解是孩子於音樂的表達過程中培養對自己、以至周遭的人事物的暸解,有更敏感、細膩、深刻的觀察。在音樂治療的角度,孩子能夠在一個安全、被接納的環境中,學會合適應對負面情緒的技巧,正正是個人成長所需的經驗。

楊文婷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