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課時、學時、停課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課時 學時 停課 課程調適 超學科

 

     九月下旬,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向教育局提交了一份課程檢討報告 ,並為中、小學課程提出六個範疇(包括:全人發展、價值觀教育和生涯規劃教育、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應用學習、大學收生以及STEM 教育)的建議。我們這次會先探討小學的「課程」、「學時」與「課時」、「停課」,讓大家思考一下。

 

課程調至適切的向度


  相信大家對「課程調適」並不陌生,以前小學教師曾嘗試剪裁課程,把教學內容調整為貼合學生的能力及需要程度。例如,部分學校以「課程調適」的方式,讓能力高的學生預先學習較深的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更容易銜接中學課程內容。此外,「課程調適」亦為有限的課時釋出更多空間,讓學生從參與多元化活動中學習,學習不再只局限於「課時」內所指定的科目課程,亦包括「學時」,即學生學習的時數。小學科目看似不多,但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卻多而瑣碎,非主要課程內容的學習活動被安排於不同時間內進行,例如:培育學生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提高學生的抗逆能力、勇敢面對生活和成長的挑戰與困難⋯⋯對學生而言,無論在上課時間內或課堂以外(如小息、午膳、課後、開放日、考試日⋯⋯),甚或校外的時間(包括假期)都是學習時間,故此,專責小組建議學校運用「學時」概念,讓學生的學習可以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

 

超學科跨越知識領域


  為了讓各個科目都可以獲得更多課時,部份學校已經把語文科(中、英文)的閱讀內容轉為跨課程閱讀、數學科及常識科則合併成為STEM 教育課程;更有小學採用「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y)統整其課程,以涵蓋不同學習範疇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超學科」課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索、思考及尋求解決方案等學習活動;學生更要運用在不同科目中所學的知識,對問題進行不同層面的分析及思考,涉及的內容更豐富多元及廣闊,有助學生發展生活的技巧及能力,讓他們能夠發揮自主學習的精神,建構知識以及擴闊視野,從而培養學生廿一世紀能力;亦代表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每分鐘都是他們的「學時」。

 

總結

  有好的課程設計,也要在「課堂」上教授才可,但受疫情影響,學校經歷斷斷續續停課,「課堂」自然大受影響;即使學校紛紛以「停課不停學」為名,透過不同的方式繼續「上課」,但學校停課的日子並不短,無可避免地為學與教帶來挑戰;教師們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都嘗試採用了多元、創新的學與教方式,學生學習變得不能只以「課時」計算,然而課時有限,學生在這段時間,不再只依賴教師教授課程中的知識,他們更致力以電子學習工具持續學習,發揮自主學習的精神,所以學生不只在「課時」內學習,他們的學習更包括了自學及網上學習的「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