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多元感官發展(三):音樂質感與觸感探索活動(46期)

文: 教育傳媒

香港教育雜誌 專家分享 楊文婷姑娘 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 音樂治療 樂延言治療及教育中心創辦人 香港音樂治療協會主席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不同樂器音色,聽起來可以有不同的質感。這些質感可以刺激到我們有不同的聯想。今期文章,筆者想介紹一些在家也可以輕鬆做到的活動,讓孩子學習利用音樂連結觸覺,培養孩子的關聯性思維、探索感官、學習以言語表達觸感。

(一)關聯性思維:海洋主題

視覺藝術材料:
動力沙*
小石頭
貝殼
藍色水: 可以使用藍色食用色素(通常加一至兩滴已經足夠),或是蝶豆花茶

音樂種類:
可以在影片串流網站搜尋「海洋心靈音樂」等字眼。聖桑「動物狂歡節」組曲裏面第七首便是以《水族館》爲題。筆者特別建議使用藍牙喇叭播放音樂,可以獲得更加細緻音質,令整體聆聽的感覺更加具象以及傳神。

先播放音樂,邀請孩子合上眼睛,細細品味音樂帶來的感覺。

同樣邀請孩子合上眼睛,嘗試觸摸這些物料,可以向他們發問,例如這些物料摸起來是粗的還是幼?是粒狀還是一塊塊的?哪一種質感可以與音樂連結起來呢?家長可以多拋出一些詞語,引導孩子嘗試以文字表達手中摸到的質感。

進入創作的部分,用一個淺盤子,邀請孩子依次加入動力沙,小石頭和貝殼(筆者建議用購買,經消毒、漂白處理過的貝殼比較好),最後可以慢慢倒入藍色水。過程中,要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獨立能力,家長應容許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根據音樂啟發他的想像,由他自行決定這些藝術材料擺放的位置,成爲有獨特意義的創作。倘若家中有適合的小擺件,也可加以利用,令這個小場景更豐富、更生動。

上文提及,感覺是抽象的東西。孩子很多時候缺乏表達的詞語,其實透過感官探索,是培養孩子描述抽象感覺的一些好途徑。五官就是感覺刺激,既具象亦抽象,學習描述感官,其實就是學習描述感覺的第一步。孩子自小學會描述感覺,年紀再大一些,接觸情緒相關的教育課題時,便事半功倍。

筆者在中小學帶領多年的治療小組或個別個案,很多時候都是做情緒支援相關的工作:為學生減壓,亦為他們提供一個難以用言語描述內心情感的抒發空間。很多時候,我發現學生們在自我表達方面能力不高,亦很少有空間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假若同爲教育界的同工,相信亦不難發現,香港的主流教育實在缺少了與情緒教育相關的課程部分。中國傳統「內斂便是美德」、「待人有禮,要客氣」的思想,更令我們生活上習慣收起自己的情感,不輕易直接表達出來。但是,孩子對於自己喜怒哀樂的學習,其實是從小由家中父母作爲榜樣和教導開始的。所以,筆者希望各位家長可以透過這些小小的音樂藝術活動,在生活中慢慢累積,令孩子習慣與你表達感覺,待孩子再長大一點的時候,親子之間便有較好的預備,去探討一些較爲內在的情緒話題。

  • 註: 動力沙是砂粒加上硅油,令它擁有不黏手、不用加水也可以聚合、塑形的特性。由於硅油和水不相容,所以動力沙也不會遇水溶解而變得鬆散。有些孩子不喜歡砂粒黏手的觸感,動力沙就成爲了能讓孩子慢慢接受沙粒感覺的一種物料。動力沙也非常容易處理,故清理煩惱也相對減少,適合在家中使用。購買方法:大型的玩具連鎖店都不難找到這種動力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