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家中尋

文: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楊文婷 音樂治療師 樂延言治療及教育中心

孩子星期一至五在家上網課;加上疫情嚴峻,家長不放心孩子隨便出外玩耍,小朋友過多的精力無處發泄,結果往往是在家裏「搞搞震無幫襯」。筆者希望介紹一個簡單又好玩的遊戲,作爲讓孩子在家「放電」的法寶,同時寓教於「樂」,讓孩子在娛「樂」以及音「樂」中學習。

家中尋寶遊戲

最少人數:2人(3人以上效果更佳)。
分配角色:一人當尋寶者,另一人(或其他人)則當收藏者及提示者。

需要用具:
•在家中尋找一件細小、容易收藏的物品作「寶物」,尺寸大至一部計算機、小至一粒電芯。筆者強烈建議第一次由父母主導選撰「寶物」,熟習遊戲後,再與孩子共同商討,決定以家中哪樣物品作為「寶物」。
• 在家中尋找1-2項物品,作爲收藏者以及提示者發出聲音提示的樂器。選擇發聲的樂器必須能夠輕易敲打,或能搖晃出「大聲」和「細聲」的鮮明聲量強弱對比。

家長也可動動腦筋,和孩子探索家中物資作臨時樂器。例如:
o用完水樽內放入珠仔、通粉、豆或米;
o用木筷子敲廚鍋、大的膠水樽(建議使用5公升容量的水樽);
o吃完的薄荷糖鋁盒加上通粉,聲響甚佳(也可用珠仔、豆或米)。

遊戲玩法:
1. 在收藏「寶物」之前,先請尋寶者避席。
2. 請收藏者把「寶物」藏在一個隱密的地方。筆者建議,遊戲開始時,必須限定尋寶的範圍,例如只在客廳、不能放在有潛在危險的地方(如高處)、盒子或袋裏等,視乎家居環境而定。
3. 收藏好「寶物後」,尋寶者開始尋寶。收藏者及提示者負責給予提示聲音給尋寶者。
4. 提示者不能用言語提示「寶物」的位置,只能夠利用手上樂器發出的聲音,去提示尋寶者現在處身的位置,與「寶物」收藏的位置距離有多遠。
5. 樂器發出的提示聲音:1)連續擊鼓聲/ 搖晃聲;2)聲量大代表非常接近「寶物」;3)細聲量細代表與「寶物」仍有一段距離。
6. 如是者,提示者與尋寶者同步,每當尋寶者踏出一步,提示者便需要立即反應,改變敲/ 搖聲音的大小,提示尋寶者現在距離「寶物」是遠了還是近了。
7. 相對地,尋寶者需要利用耳朵,仔細留意提示者樂器的音量變化;同時亦需利用眼睛,好好觀察自己周圍的環境,儘快找到「寶物」。
8. 如果找到寶物,提示者該爲對方鼓掌,以示讚賞。

關於遊戲的一些提示:
1. 父母需要不時和孩子交換遊戲角色。很多時候孩子只喜歡當尋寶者,但透過扮演提示者,也可鍛鍊他們音樂上的表達及合作能力。
2. 如孩子找了很久仍是徒勞無功,家長正好和他們回顧遊戲經驗,與孩子一同接納剛才失敗的經驗,消化及反思,為什麼孩子找不到「寶藏」:是樂器聲音提示不夠明顯,還是沒有思考到收藏地點的可能性?家長需要秉持遊戲的精神「好好聆聽」,並放下身段,讓孩子大膽提出意見,並與對方檢討,如何一同改善。
3. 孩子克服困難,多次嘗試後終於找到「寶物」,家長不要吝惜讚賞,盡量強化孩子的成功感。
4. 如孩子很快感到遊戲沉悶,不想玩了,便是時候加強遊戲的難度了。孩子可能也意想不到原來還有「加難版」!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加遊戲難度,例如:收藏的「寶物」體積更細,又或須於限定時間內找到「寶物」,更可邀請孩子動動腦筋,如何「考起」爸爸媽媽。孩子們能夠「難倒」爸爸媽媽,應會感到非常高興!相信不用很久,孩子的反應以及觀察能力都可以獲得提升。

楊文婷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