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時代的遐想: 學校的創新機遇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創新機遇 電子學習 學習能力 家校合作 教師合作 學習主場

 

  一旦經歷過不同的教學和工作形態,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回到過去。開學在即,筆者聚焦電子學習、學習能力、教師合作與發展及家校合作四個範疇,分享個人的一些觀察與建議,與業界探討那些從疫情中萌生的創新機遇。

  筆者所在的學系於五月份舉辦了線上教育領導論壇,共有500多位本地及海外同仁報名參加。時任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院長汪雅量教授(Professor Allan Walker) 做了題爲《危機中與危機後的學校領導》的主題演講。他問了一個值得業界所有同仁思考的問題:這場不可預見的挑戰會如何推動我們以嶄新的方式開展工作?


  我們經常講學校裏發生變革的速率很慢,但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到來的時候,學校在短時期内被迫大變:課時大刪減、授課方式大翻轉、評估可取消則取消、開會方式大調整。有人形容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網絡教學大實驗,既然大家一起觀望過、嘗試過、跋涉過,經歷過不同的教學和工作形態,我們便不能、也不應該回到從前。

 

電子學習:常態化

  筆者所在的香港教育大學非本地學生衆多,因爲全球抗疫形勢的複雜,大學已於七月底宣佈整個新學期的課程全部維持在線授課。本地中小學幼稚園的形勢暫不明朗,估計停課不停學的安排都需要延續一段時期。雖然業界對於電子學習的成效依然抱有很多疑慮,但無可否認,電子學習在未來是學生學習中有機的組成部分。


  在全球網絡教學大實驗的浪潮之中,我們在電子學習方面的表現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2020年上半年學校還可以見步行步,寄希望於儘快回復正常上課,經過一個學期的操練、以及一個暑期的休整,中小學已經很難繼續以臨時的、觀望的心態去安排網上教學了。如果上半年後期實時網絡課堂已經可以「交數」,學校現在則必須要考慮如何令電子學習升級。據筆者瞭解,有學校在上半年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搭建、儲存優質網絡課程資源,採取更加系統、更加多元化的電子學習形式。

 

自主學習:將學習主場還給學生

  停課不停學期間的一個「福利」是學生自主安排的時間增加。筆者家中有上K2的四歲女兒,在停課頭一個月裏先後自行學會了跳繩(如果不是看小朋友學跳繩,真不知道跳繩原來這麽複雜)、踩單車。隨後的半年裏,她基本每天在都要畫畫,而且越畫越複雜。身邊的朋友們,這段時期廚藝、烘培、其他技能突飛猛進更是不在話下。因爲是自己選擇的活動,大家興趣盎然,每一點小進步和成績都成爲繼續投入學習的動力。在電子教學依然需要維持一段時期的前景之下,學校可以考慮因勢利導,請教師們將關注點從「教」轉移到「學」,有意識減少教師們備課錄課的時間,鼓勵教師們採用反向設計的思維,把時間更多用在與學生溝通學習目標與期望、尋找提供教學資源、設計自我評估任務、提供反饋方面,將學習的主場還給學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師專業發展:共存共享

  網絡教學面前,老師們瞬間變成新手,人人回歸起跑線。雖然學校外圍充滿著不確定性,但是教師群體内部好似處於龍捲風的中心,有安全的專業探索與學習氛圍。大家知道自己不知道,也知道大家都不知道,這樣分享的意欲便大大增强。就算是不同學科、不同年級,教師之間也可以有共同的話題。筆者所在學系的同事錢海燕博士是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專家。她新近在線上教育領導論壇上分享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新形勢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共存和共享。新學期乃至恢復正常教學之後,學校如果能夠有意識地搭建共存、共享、共建的工作平台,並配合以相應的共同備課、評課機制,必能極大增強校本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力和成效。

 

家校合作:協作夥伴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教師的工作全都展現在家長的視野之中;也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所有的教學活動如此依賴於家庭環境。上半年我們看到有學校和老師埋頭錄課播客,基本見不到學生,慨嘆情緒衰竭、辛苦之餘,收到家長的意見自然覺得非常委屈。我們也看到網絡教學進展較好的學校,與家長多渠道積極溝通教學安排與進度。這些學校讓家長的聲音成爲教師們積極投入網絡教學的動力;讓家長的反饋成爲老師們不斷優化電子教學的創意思維來源;讓家長的致謝信令教師們感受到專業意義和成就。既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家長還是實際上的「教室搭建者」、「學習現場監督人」、以及參與意願最强烈的持份者,爲何我們不主動引導他們,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協作夥伴?


  這個時代小創新,微創新無處不在。我們的教師與領導若能認真思考疫情中學校的哪些轉變於學校是有意義的、值得留存的、並積極行動,那創新便在我們每一位教師當中、每一位教育領導當中。我們才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