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糅合互動及動態數碼影像 探索語言學習中文字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語言學習 互動文字 手翻書 毛筆字 動畫字 書法 德國iENA國際發明展銀獎 洪強博士 中文字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洪強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洪強博士

 

  中文字蘊含許多中國哲學及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洪強博士是愛字之人,為了讓不同背景人士明白中文字型結構意義,研發出新的教學框架及互動軟件平台,將文字轉化為動態圖像。學習者可在新層面體驗造字的智慧,享受學習中文字的樂趣。

 

重新定義藝術   將文字轉成動態圖像

  洪強博士曾在英國、德國及瑞士修讀媒體藝術及研究,深受多元教育思維影響。「歐洲強調全民藝術,觀眾欣賞別人作品時,亦有能力創作,令我思考藝術家是否局限於舉辦展覽讓人前來觀看?」及後洪強博士研發了一個新的中文字教學法,將數碼影像跟中文字的詞意和形態結合,令二維的毛筆字變成三維及四維中文字的互動文字。

  洪強博士在英國舉辦個人展時,運用這套數碼化的教學系統,由單向地向觀眾展示作品,變為跟觀眾互動。展覽以會「動」的中文字為主題,洪強博士解釋,中文字由不同動作或形態演變而成,其實存在於三維及四維空間。他先舉辦講座,以說故事形式向參加者介紹中文字的空間和時間概念,講解不同例子,例如一群鹿在平地上走便形成了「塵」字。參加者掌握基本概念後,便透過特製的手翻書(Flipping Book)概念理解如何製作動畫。「他們用毛筆把字的演變模樣逐一寫在宣紙上,每頁也有變化,最後形成動畫字。」下一步是讓參加者練習寫動態中文字,他們會用自己的方法寫出來,有些更會加入天馬行空的創作。


  第三部分是請參加者把作品置入洪強博士的軟件中,把文字轉化到虛擬空間,參加者可以控制字的大小和移動速度,與文字互動。洪強博士把作品集合起來,在華人之家舉辦盛大的開幕禮,由參加者向來賓介紹中文字的空間和時間概念。「一星期前他們仍是觀眾和學員,一個星期後已充滿信心地講解,整件事很感動。」洪強博士用行動證明,藝術家除了創作外,更可以把知識傳遞到觀眾身上,把他們的身份由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主動的創作者,再把學到的文字知識和中國文化傳授給其他人。

每次創作也是突破

  洪強博士的創作沒有休止符,而且每次也追求突破。他3年前與香港藝術館合作,推行互動及動態數碼中文字工作坊,並加入親子元素,讓長輩與孩子一起寫字。與英國的活動一樣,第一部分是介紹如何在中文字裏發現時間和空間,然後讓學員動手寫字。

  「完成後我們和學員一起用電腦展示成品,他們既興奮又感動,因為原來很多長輩,從沒試過和小朋友一起寫毛筆字,寫完後更變成動畫。」以往學寫中文字,多是大人做了示範後,小朋友就不斷抄寫,其實學習中文字有很多方法,從慢慢研究一個字,到學會欣賞文字,這樣的學字方法令人更印象深刻。

視障人士透過觸摸凹凸不平的筆劃,理解象形文字和現代字的結構和關連。
視障人士透過觸摸凹凸不平的筆劃,理解象形文字和現代字的結構和關連。

 

讓視障人士   觸摸筆劃學字

  小時候學習寫字,老師總不厭其煩地逐個筆劃教,學生邊唸筆劃順序,邊用手指在空氣中比劃。漢字有着一定的結構形式和書寫法則,正確的筆順可以讓人學習一個字的組成。洪強博士靈機一觸,讓視障人士透過觸摸筆劃學字,了解象形文字和單字結構,於是找來專才訂製特別的磁石筆劃板。「我寫了些字後,他們用電腦幫我勾出筆劃,連筆鋒這些細節也會顧及,然後用鐳射切割技術製作出筆劃板,再拼上磁石。」


  洪強博士以故事模式講解,例如「休」是人靠着樹的意思,「息」即是自己想着心,感受心跳,視障人士便明白中國人指的休息是要身心都放鬆。洪強博士分享,曾有學生上課後,對自己能寫中文字感到驕傲,於是到銀行更換中文簽名,令他和團隊大為鼓舞。

研發自動發聲裝置

  談及未來發展,洪強博士與團隊正研發一組能透過無線網絡互相溝通的裝置,用家只要把筆劃板排列正確,就會自動播出文字的讀音。用家可以使用這嶄新的教育科技裝置,自己學習中文字。

  洪強博士笑指自己小時候有讀寫障礙和過度活躍症,所以從小便透過寫毛筆字訓練集中力和定力,深明文字的治癒威力。他指透過觸感學字,可以加強學習者記憶。他特別感恩這項集書法,動畫及互動遊戲於一身的中文字學習媒體教學方案獲得了德國iENA國際發明展銀獎,他寄望未來可應用在讀寫障礙學習者、少數族裔和外國人身上,用創新方法提升學習中文的興趣,推動他們尋找文字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