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出發:音樂中的喜怒哀樂(42期)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楊文婷姑娘 香港教育雜誌42期 情緒教育上一期筆者利用自己在進行音樂治療工作上的例子,闡述了兩個重點:第一,音樂可以表達孩子內心難以言喻的情緒;另外,孩子能夠學習到,利用音樂作爲一種安全的方法,發泄自己潛藏內心的負面情緒。今期筆者想介紹一個在家就能做到的音樂活動給予家長們,讓孩子在音樂語言中學習辨識情緒。
情緒教育的重要:造就高情商的孩子
情緒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從進化角度看,人擁有情緒能夠保護自己(對危險的事情感到害怕,保持警惕)。從現代角度看,高情商代表對自我洞察力高,抗壓能力強,以及能夠有正確的方法去排解負面情緒。負面能量一旦累積,長遠對孩子身心影響弊多於利。
情緒是人類溝通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想一想,我們看到小寶寶笑的時候,自己也會頓時變得心花怒放。人類的表情、身體語言可以表達情緒,比如搖頭皺眉、擺手,不需一個字,我們也可「意會」這是代表拒絕與否定。二十一世紀中長大的孩子,不乏手機、電腦遊戲以及網上影片,反而會在社交以及情感上,出現缺乏表達的機會。家長們培養孩子,不僅僅是確保孩子的成績,能夠報讀哪個學科、學位,而是成爲孩子溫柔的情感靠岸,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我,又能被信任的大人一致、溫柔地接納。
承上期文章提及,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語言,跨越時代以及國界。三百多年前音樂之父巴哈所作的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赋格》中的音色、和聲、節奏營造出的張力,到今時今日亦能牽動我們緊張、神祕、略帶恐怖的感覺。所以,家長亦能利用網絡世界的資訊便利,蒐集不同音樂,和孩子進行在家的情緒探索,促進親子關係。
活動內容
首先,家長可以運用一些音樂串流軟件或免費影片網站,搜尋不同種類及風格的音樂(文末有筆者的一些建議)。
找來空白的小卡片或紙張,用筆寫滿一些形容情緒的詞彙,例如:快樂、舒服、輕鬆、滿足、焦慮、驚慌、擔心、緊張、懊悔、 憤怒等。卡片需要一式兩份,一份給孩子,另一份給家長自己。如果孩子未明白卡片內的形容詞,家長可以加上一些簡單表情符號(emoji)代表,並輔以日常生活的例子講解。
孩子需要在一個安靜、全程能夠「坐定定」的地方準備聆聽音樂。家長和孩子一同把一張張的卡片攤開。準備好後,可以開始播放第一首樂曲,先靜心聆聽大概1 分鐘,之後孩子和家長兩人一邊聆聽樂曲,一路挑選出自己認爲合適、能夠代表到該樂曲的情緒卡。樂曲播放完畢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互相對比,看看大家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卡片,並需要講述選卡的理由。家長可以邀請孩子分享,有沒有見過身邊的朋友有展現過類似情緒,然後再邀請孩子談一談自己最近有否經歷這些情緒。家長需扮演一位良好傾聽者,不着急回應,而是安靜、專注地傾聽孩子想表達的說話。
筆者建議家長從簡單、正向情緒入手,不用太焦急,讓音樂成爲彼此的話匣子。假以時日,孩子會漸漸習慣和家長溝通有關情緒的話題,然後,家長們才慢慢開始,與孩子探索有關負面情緒的話題。
最近筆者在帶領一個網上的小學生音樂治療小組,和孩子也做了一個類似的活動,聽到音樂特別澎湃時,有位學生不禁叫道:「哇,好似火山爆發咁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玩得不亦樂乎。但在分享時,也不知不覺透露了一些內心說話,例如有一位小二學生,最近經常因爲小時被「工人姐姐」責罵,她覺得非常傷心,也形容自己經常難過的哭了,我便請其他同學為她給予適當的支持以及鼓勵。
音樂選擇建議
正面情緒
莫扎特:《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K.331 - 第一樂章
爵士樂:巴薩諾瓦音樂(Bossa Nova Music)
約翰‧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
巴哈:《C大調前奏曲》
負面情緒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弦樂與管風琴G小調慢板》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選段:開始頭3分鐘)
也可搜索簡單字詞例如:「緊張音樂」、「哀傷音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