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流而上的機遇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電子教學 流失的學力 疫流而上 數據分析新冠肺炎一周年,疫情下停課成為世界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前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有兩成學生因為肺炎疫情而無法上學,不少地區要進行全面線上學習,為老師、學生帶來極大影響。
疫情不單改變了教學模式和老師的角色,同時也有可能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學界常提及的「暑期學力流失」(Summer Learning Loss) ,指的是學生過完暑假後,學力會稍為減退,開學後老師要花更多時間追回「流失的學力」。研究指出,社經地位高的家庭有較多資源,即使放暑假,也不會讓子女完全停止學習,學力流失相對低;相反,基層家庭長大的學童,根本沒有資源在放假時學習,因此,他們的學力流失,遠超過中產和高社經地位的學童。
此項研究或能帶給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示。過往一年,香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已三度停止面授課堂,粗略計算香港學生一年內已有近 8 個月的時間不在校園學習。據麥肯錫早前發布的報告估計,疫情下社經地位低的學童學力流失較其他學生高出 50%。其實,對基層家庭的學生來說,網上學習困難重重,家中的學習環境不理想,父母又沒有能力提供額外支援。加上經濟蕭條,疫情愈嚴峻,復課愈拖後,基層家庭的學生愈被大幅拋離,長遠加劇社經鴻溝,這是社會不公的現象!
筆者曾經當過英文老師,明白傳統教育制度的限制,師生比例一對三十,平時上課已經不容易處理學習差異,現在網上授課,先不說要趕課程進度,就連要求上課「全班齊人」也絕非易事!社會早已現抗疫疲勞,不難想像老師現在也心力交瘁。
從積極角度看,有危才有機,新常態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讓「大數據」應用於教育,是教育局和中小學校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透過線上教育平台,老師可透過後台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個別學生的強、弱項。例如,當學生聽不懂時會重複播放或暫停、使用網上閱讀、交功課等行為都會產生大量數據,只要統一收集數據加以分析,便能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以傳統單一的方式提供教學內容,然後期望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研究結果更可用於改變教育機構如何處理日常決策,以及短期和長期的規劃。
當然,要有準確的分析,數據量必須要大和類型繁多,避免因為資料不全面而導致的「小信息量」錯誤和偏差。現在全港近 90 萬學生每天都在使用網上教學,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如當局能把握機遇,建立統一教學平台,收集數據加以分析,提升教學品質與創新,香港的教育或者會「疫流而上」,得到改善,基層家庭的學童也會因此而受惠於更個性化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