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學,就有未來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校長專訪 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 李玉枝校長 學習自主性 歷奇訓練

  社會發展實在超過了你我的想像,新知識的產生和發現急速湧現,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里;訊息數碼化後,為知識傳播提供了高速通道,無遠弗屆,不單衝擊著觀念,也衝擊著技術和方式,變化之快,目不暇给。今天的教育工作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回應,讓將要走向未來的孩童,能夠順利適應、參與及發展他們的未來。

  記得學生時期的家政課教我們如何控制油溫來達到不同的煎炸效果,但今天出現的氣炸鍋,卻從原理到技術都徹底反轉了當時所學。要追求幸福,今天,選擇就只有努力、不畏失敗、一次又一次的翻閱資訊和總結經驗,去學習運用好那個鍋。


  或許作為今日的教育工作者,實在應該反思一下教學重點及目的。七、八十年代開始由重語文及應用知識,到重推理及分析,繼而是重創意及通識。今天,我們或許需要重視學能與解難。因為學生離開校園面向社會,將要持續求知以適應發展,不斷解難來應付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能學、能闖」不光是生活態度,也是知識上的實務內容。


  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及能力,應該受高度重視。老師不會跟孩子一輩子,在課堂中能夠傳授予孩子的知識始終有限,加上課程規限,未必足以應付未來。個人認為在小學的教育過程,應該以紮實的基本功為主,當中包含語文、運算、思考、推硏理的基礎訓練之餘,還包括培育孩子自主學習及追求知識的性格和態度,讓其終生受用。因此,學校應重視通過多元方法教育學生常備自學的動力,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遇難不退,具有積極前進的動力。


  要做到上述的教育目標,得積極地與老師團隊,甚至是校內内其他支援成員同心同德,認清目標,努力不懈地培養學生的積極態度和主動學習,鍛鍊同學遇難不退,解難有度的勇氣。訓練同學習慣以理解為本,活出創意。更要推動同學間互助學習的經驗,互相砥礪,建立自信 。


  為切合上述的目標,學校團隊可以開始探索引用不同的教學技巧,嘗試重點地於課程中加入「歷奇訓練亅」的手法,專門地提升同學的學習自主性和解難的經驗,期望從活動中培養樂觀、堅毅及進取的性格,成為積極自信的個體。


  面對新時代的教育挑戰,我輩教育人員得具勇氣和承擔,亦只有這使命感,才對得起我們的專業,相信學校團隊成員,也相信界别內每一位緊守崗位的同行者,只要「我肯 •我能;I do, I can」。


  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