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
延續教學熱情 吸納新科技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李胤鋒校長 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 教學科技

隨着疫情爆發,香港以致整個世界的教育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前只存於想像的網上教學,如今已是習以為常。以往,老師們的資訊科技教學技巧總是存在相當的差異,但在這期間,大家都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很多人說這兩年的網上課堂,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甚至當屆應考生的成績,但是這兩年的改變,同樣可能為將來的教學模式,埋下相當重要的伏筆。

面授課堂 不可或缺

首先,我也要聲明,以現在的技術而論,面授課堂仍然比網上課堂具有更高的教學效能。以學生的專注程度為例,從老師可進行教學活動的多樣性、由觀察學生眼神或反應得到的回饋訊息,甚至處理學生行為的有效度等而論,面授課堂仍然無法被代替。再者,除了課堂上的教學,學校還有很多校園、課外活動,更加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學生除了需要學會書本的知識,更要學會待人接物、培養興趣、注意健康、解決困難、愛惜環境、關心社會和愛護國家等,這些都能從日常用膳、課外活動和參加集體活動時,獲得更深刻的體會。

當疫情過去,一切回復正常,到底我們是返回原本的面授課堂模式,抑或是經歷一個包含更多元模式的新常態?以商界社會為例,他們的開會文化和工作模式也有着很大的轉變,例如遙距網上會議及在家工作等,都可能在疫情過後會繼續。而隨着5G 的發展,通訊流量的增加,更多不可預計的科技將會出現。我們要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新生的事物,並以更積極的心態,兼容新舊模式。

疫情影響 有危有機

相信不會有人再説「補課一定要在學校,想見老師一定要在小息時間或放學後。」現在,即使學生不在校園,也可以和在校生一起上課。我見證着老師們在上網課時持續進步,為了使沉悶單向的教學模式,帶來一些趣味和互動元素,以吸引在家中只看着屏幕的學生,老師會尋找不同的表達技術,包括互動、評估軟件等。這份教學熱情和動力,在疫情過後仍然會一路保持,甚至發揚光大,使香港的教育更配合21世紀的發展。

常言道:「危機,危機,有危有機,危中有機。」這次疫情對於教育界是危難,但如果我們把握好這次處理困難的經驗,延續我們教學的熱情和動力,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新科技,這絕對是一次機會──提升本地教育的機會。

李胤鋒校長 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