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本地職場轉型 職專教育培訓「知行合一」人才

文: 教育傳媒

教案分享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升中攻略 職專教育 教育創新領導計劃 香港教育大學 職場 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 曾永康博士

在現今香港社會環境,普遍認定只有成功考取學士學位的學生,職涯才能穩定發展。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副總監曾永康博士,從事教學及師資培訓40多年,曾擔任師訓課程總監、課外活動主任協會主席、潮州會館中學校長等職位,亦是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成員,於教育界經驗豐富。他觀察到,現時本港大學教育已趨向普及化,但大學生所學知識卻脫離社會職場實際需要,畢業生未能學以致用,造成人才錯配。當中有什麼原因造成如此現象?曾永康博士詳細分析並分享他對職業專才教育的一番見解。

市場渴求技術型人才
傳統大學生困難重重

曾永康博士指出,綜觀香港本地就業巿場環境緊張,營運成本高昂,僱主往往無法投放大量時間及資源在培訓新入職僱員上,因而會傾向聘請具備行業相關專業知識及實際經驗的員工或畢業生。修讀以學術性質為主課程的畢業生,雖擁有一紙文憑,卻因沒有專科技能和實際經驗而未能獲聘。相反,過去修讀職業專才教育課程的畢業生因具備職場實習經驗,會有相對較高的受聘機會。可是,過往由於職專課程沒有與傳統學位課程對等的資歷架構,一方面降低了學生選擇職業專才道路的意欲,另一方面這些在職人士日後亦可能因沒有高等學歷而晉升前景受限制。

面對香港社會的轉變與職場轉型,曾永康博士認為職專教育能發揮積極的作用。有別於傳統學科教育,職專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兼備。職專學生在學習行業相關專業知識外,也需要參加職場實習計劃,在經驗豐富的實戰前輩帶領下,從中了解職場運作的實際技巧與紮根知識,並讓學生在過程中發展自身潛能和興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破除守舊觀念
工字也有出頭天

踏入新時代,香港的教育亦需有所轉變及改進,緊貼社會發展。傳統大學較偏向學術教育,難免在實際操作上,未能有效配合現今社會多元化職場的需要。而職專教育則能夠專注學習與工作實際相關的知識,訓練學生不同技能,創造學生的就業資本。

曾永康博士指出,職專教育着重培養學生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亦會包括廿一世紀教育重視的語文閱讀和書寫能力、基礎算術等,也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技巧和專業技能,當中包括資訊科技及應變解難等共通能力。

為了讓學生發揮專長,曾永康博士認為促進教師及家長對現今職場變化及人力需求的認知,重塑教師及家長的觀念(Paradigm Shift)是關鍵。家長和老師必須破除以傳統大學學科為主的守舊升學觀念,摒棄「工字不出頭」的錯誤思想;他們更要理解職專教育並不是學生的第二選擇,而是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及職業抱負所作出的明智抉擇。因此,學校老師的升學及就業輔導工作更顯得尤其重要,要讓各持分者明白除了一紙大學文憑以外,培訓專業技能也同樣重要,職專教育應受到同等重視。

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於2020 年1 月,向教育局楊潤雄局長提交報告。

職專學科學位化 
提升學生競爭力

「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在本年初發表報告,建議設立應用學位課程,講求專業理論與實踐並重,並與傳統大學學科雙軌並行。在課程架構方面,曾永康博士指出可參考國內外的例子,除了沿一般升學途徑如高級文憑至大學應用學位外,也可提供其他進修途徑,以承認職場經驗和資歷,銜接應用學位課程。例如從事廚師多年並獲取二廚、三廚等相關認可資歷後,可銜接學位課程,豁免部分實習學分,只需補回理論課堂即可獲取學位。

環顧鄰近地區近年出現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太多,學位貶值,畢業生就業困難,香港若再推行應用學位,會否出現同樣問題?曾永康博士回應說:「現時香港仍未能為考獲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全面提供相應學位,所以不存在大學學位及畢業生過量的問題,那只不過是全民學歷提高。學歷不應與薪酬掛鈎,大學畢業亦不能預期有就業保障,畢竟職場能力和工作態度才是關鍵!若指香港的大學學位貶值,主因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也就是說課程及學習內容太過傳統,未能回應社會發展及職場的需要。」

應用學位填補缺囗
單一術科未能銜接職場需

他認為正因如此,社會要倡議增設應用學位,用來補充缺囗,真正提供多元出路給學生作選擇。學生除了中學畢業後可考慮修讀職業專才教育課程外,亦可在高中時選修應用學習課程,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看到自己的前景和出路。

香港的中學沒有學術教育及職業教育分流,所有學生不論其志趣和能力,均須統一修讀艱深的文憑試課程,曾永康感慨分享,要所有學生走向單一的學術獨木橋,殊不知獨木橋卻難以銜接職場的彼岸,見到如此困局,感覺真的有點無奈和唏噓。「我們常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和學習差異掛在嘴邊,但在升學方面我們有沒有真正回應他們的期望,在就業方面有沒有裝備好他們的能力和態度以回應職場的轉變和需要呢?提高職業專才教育的認受性,增設應用學位,提供多元入讀應用學位的門檻,以提升整體學生的競爭力,或許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