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下學校如何退場? 不應全由照顧後進生學校承擔 ——專訪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 副總監曾永康博士

文: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第20期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 副總監曾永康博士 少子化下學校如何退場 不應全由照顧後進生學校承擔

  就適齡學童人口下降引致學校退場問題,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副總監、榮休中學校長曾永康博士慨嘆道:「問題相當複雜,在現時制度下,需要退場的學校多為收取學業程度稍遜的後進學生,以及大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由這些學校獨力承擔適齡學童人口下降的結果,對有關學校、學生和家長並不公道。」

辦學成效資訊 透明度應提高
  他舉例說,適齡學童人口減少三分一,每個學能組別的學生人數亦相應減少,每所學校應收生相對減少三分一,才算公平合理。在資源有效運用的角度下,學校減班可以理解,但學校退場需要考慮有關政策對個別/類別學校是否公平合理及合乎公義,要充分考慮前線業界提出促進教育成效的建議(例如抓緊機遇調整班額,為師生創造必要空間,以配合全人發展及近年各種教育新政策),將影響減至最小。
  曾博士繼續說︰「就中學而言,在強調家長選擇的市場機制下,應試教育主導加上持份者對全港學校欠缺完整透明的辦學成效資訊(例如學校學業增值數據),不少家長單以學校升大學率為選校考慮,收取第三組別學業成績後進學生的學校,往往被錯誤標籤為辦學成效欠佳的中學,因而長期面對巨大的收生壓力。在各區學生人數下降的情況下,這些中學要獨力承擔縮班殺校的結果,成為制度下的犧牲品。」
  在資訊不完整的市場導向機制下,第三組別學校面對結構性收生困難,派位人數減少是必然苦果。曾博士建議︰「在全人發展的教育改革方向下,學校退場不應單純以家長選擇的教育市場導向,反而應全面考慮各校辦學的教育成效及照顧學校辦學的多元性。一些學校長期照顧大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和程度稍遜的後進學生,亦是獨有的豐富經驗。」
  在現時政策的因果關係下,收生不足的學校須證明學校的存在價值,才能決定可否繼續營運,實屬不公道的措施。要改變此不合理現象,必先由最根本做起︰改革派位機制及調整全港所有學校班級數量與學生人數。有個別研究指出小班教學對提升學業成績成效並不顯著,但教育並不應只狹隘地單一講求學業表現,學生和學校皆如是。

從根本改變 為學生創造幸福感
  在普及教育下,學生學習上的差異很大,曾博士最後補充道︰「『香港校長/教師專業標準參照』強調學生的全人成長,班額下調才能為學校師生提供應有空間,全面落實推動各類體驗式全方位學習活動、創科教育、融合教育、資優教育、國情教育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關顧,促進學生在價值觀、態度、技能及知識方面的全面發展,為學生創造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