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多元感官發展(二):觸覺(44期)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楊文婷姑娘 音樂治療師 香港教育雜誌44期

筆者一歲大的姪女,最近參加了「凌亂玩耍」(messy play)的親子工作坊,利用麥皮、米、水、意粉、果凍、冰等,進行刺激觸感探索,縱使小侄女下課後成爲了「污糟貓」,但她在玩的過程顯得非常投入以及專注。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倡利用孩子的天性,容讓孩子在有限制的自由內探索,能培養出獨立的人格。觸感發展和藝術表達,更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發展觸感的重要性

觸覺是人體發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初生嬰兒透過與母親肌膚的接觸,感受到溫度,可以獲得滿足、安全的感覺。痛覺也是觸覺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們學會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手指觸摸質感、溫度,感受重量、壓力等變化,也是對於日後生活的預備和學習。出現觸覺缺乏、觸覺遲鈍等問題的孩子,會較易過動(無時無刻尋找觸覺刺激),同時也比較容易受傷。

在藝術範疇,當我們與不同的藝術物料接觸,外表、重量、質感、聲音等特性,往往能夠讓我們聯繫身體的感覺以及思想。比方說,使用一些紙碎進行藝術創作,可以代表一些混亂、雜亂無章的感受。雪梨紙、玻璃紙等半透光的材料,可以營造出一些輕盈、夢幻的感覺等。

我們可以透過觸感去領悟音樂,去表達音樂。筆者自小習琴,我最喜愛鋼琴最大原因,是它能夠展現非常廣闊的音色範圍。一個連音(legato)和一個斷音:「溫柔」和「靈動」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正正就是觸感牽引出的感覺有所分別。音樂有一個概念叫「織體」,即聲音的「質感」(texture):這個和弦(chord)聽起來是厚是薄?我們說的厚薄,正是由觸感而來的感受。蕭邦的鋼琴練習曲作品25第1號,此曲別名又叫「風弦琴」(Aeolian Harp),蕭邦指出此曲像一名在石洞中躲避風雨的牧童在吹笛。不難想像,曲中很多連綿的琶音(arpeggio),演奏家要彈到如風一般輕。我們如何感受風?撲面而來的微風,伸出手嘗試捉摸的風,觸覺感受。恰巧地,演奏家將這種觸覺的經驗,消化過後,透過雙手,利用敏銳的觸覺,傳遞到樂器,最終轉化成爲漂亮的音色,成就了藝術的表達。

我們常說感覺是一些抽象的東西,很難理解,也很難表達。但孩子正是透過自己的感官世界,慢慢學習這套抽象的概念以及語言。筆者相信,觸感已是最「實實在在」的感覺之一,因爲所有的東西都能摸到。而透過觸摸不同材質與不同樂器音色作出連結,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進行感覺統合和關聯性思維的練習。因爲不同樂器種類,背後其材質直接連結其發出的音色,也能展現出不同的「個性」,比如說非洲鼓,羊皮鹿皮製成的鼓面,經過手大力的敲打,鼓皮回彈,透過我們皮膚上的觸感反饋,我們可以清楚感知自己力度,再連結發出的鼓聲大小高低和音色,更讓我們有更豐富的表現力。家長與孩子進行不同的音樂探索活動,能激發他們對感覺概念產生好奇和幻想,開拓他們對生活的知識。

音樂治療師 楊文婷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