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生物醫學工程人才炙手可熱 多元出路 以專業支撐醫療服務(大學之路)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陳葦恩博士 陳定璿博士 林曉維博士 大學之路

隨着人口老化,本港醫療壓力不斷增加,社會需要更多生物醫學工程師,運用智能技術研發和更新醫療設備。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開辦「工學士(生物醫學工程)」課程,透過4大緊貼市場所需學習範疇,培育有志者投身生物醫學工程界,貢獻社會。

4大課程範疇 結合工程與生命科學

生物醫學工程是新興的跨學科課程,結合工程學和生物醫學兩個專業領域,副系主任林曉維博士解釋,生物工程在醫療系統擔任支援和後勤角色,利用現代工程技術,協助醫護人員解決有關診斷、治療和檢測等問題。學系課程按社會發展設計,包括4大範疇,分別是生物醫學成像與生物醫學儀器、細胞與組織工程、應用於生物醫學的機器人開發與人工智能、以及生物傳感器與健康信息學。林曉維以新開辦的機器人開發與人工智能科目為例,指機械人手術是熱門醫療話題,課程會探討把人工智能應用到醫療,開發遠距離手術,縮短病人輪候時間。

課程主任陳定璿博士介紹,首年課程着重基礎知識,第二年滲入人工智能、程式設計等範疇。「學生三年級開始學習工程學和生物醫學的融合知識,然後在畢業論文中應用和實踐出來,學系亦鼓勵學生設計和製作醫療器材,累積更多動手經驗。」

全港獨有 讓本科生操作醫療儀器

學系提供設施齊備的實驗室,有培植細胞、生物醫學影像、磁力共振、電腦斷層掃描等儀器。副課程主任陳葦恩博士分享,以研究細胞為例,透過普通光學顯微鏡只能看到平面,所以學系斥資數百萬置入高科技顯微鏡,讓學生看到細胞的高清立體影像,從而分析細胞的微細結構。

檢視全港大學,只有城大開放磁力共振儀器給本科生使用,陳葦恩解釋,磁力共振機十分昂貴,每間私立或公立醫院可能只有一部,如果學生能掌握當中的原理及操作,實習時有助減低停機的機率,可更有效支援醫院的日常運作。「學系投放資源購置各式最新的醫療儀器,提供給學生學習應用,讓他們實戰時更有信心。」

鼓勵實習與比賽 累積更多經驗

實習是累積經驗的最好方法。根據學生意願,學系可提供暑期或全學年實習機會,讓他們熟悉業內工作環境。學生會到本地或海外實驗室、醫院及醫療器材公司實習,包括港安醫院、浸會醫院醫療器材維修部、醫院管理局生物醫學工程服務部等。

學系又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設計及製作醫療器材。曾有學生為柏金遜症患者及傷健人士研發智能眼鏡,他們可沿着鏡片反映的激光指引線向前走路,眼鏡兩邊設聲音導航,提示使用者左右腳協調、步距和步速,從而改善生活。這項發明在加拿大iCAN國際創新發明大賽總決賽中贏得獎項,反映學生能把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上,實力更達國際水平。

學科發展潛力大 入職薪酬高

比起純粹的工程或生物學系,城大生物醫學工程課程應用層面較廣,所以超過九成畢業生都找到全職工作,而且出路多元,能從事醫院生物醫學工程師、科技器材銷售、研發人員,甚至教育行業,入職薪金達$20,000以上,發展前景十分可觀。陳定璿分享,生物醫學工程雖屬後勤工作,但形式多元。「有畢業生到手術室工作,負責操作儀器,確保手術能順利進行,也有畢業生在醫院負責3D打印,因為磁力共振報告複雜難明,畢業生協助醫生把拍攝到的器官組織打印出來,讓他們可以更準確地討論和策劃手術、或是拿着向病人解釋病症,學生都能學以致用。」

醫療系統邁向科技化,生物醫學工程未來有更大發展潛力。陳葦恩舉例:「以電腦斷層掃描為例,由於報告數據量龐大,醫生未必有足夠時間檢視,若果人工智能可以自動分析報告內容,便能減輕醫生負擔,把握時間治療病人。」林曉維續指,學系提供可直接銜接的碩士及博士課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握機會深造。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課程可提供暑期或全學年實習機會,讓學生熟悉業內工作環境,累積工作經驗。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讓學生掌握及有能力運用最新的生物醫學工程知識。學系投放大量資源購置磁力共振儀器,訓練學生獨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