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教室 遊走於香港山野
教育專業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33期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 吳金曉副校長 陳康凝老師白雲做屋頂,老樹做課桌,奇石做椅子,這樣的學習體驗別具一格。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吳金曉副校長和陳康凝老師突破傳統課程框架、教學局限性,帶領學生踏出校園,遊走於香港的山野之間,將傳統文化、國民意識和正向價值觀融入行山過程,在大自然中收獲豐富知識並實踐良好品格和行為,因而榮獲 2023 年優秀教師選舉教學組獎項。
獨特學習經歷 感受大自然
疫情減少了學生外出學習、體驗的機會,平日網課亦要使用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改變人與人的溝通方式。吳金曉副校長素來喜愛行山,恰逢香港教師夢想基金接受申請,他便嘗試提出在學校成立行山隊的計劃。「我希望透過山藝體驗,令小朋友不再沉迷電子產品,將自身經驗配合教育局提出的價值觀教育,實踐體驗式學習的理念,開設不一樣的課室,藉此建立與學生的共同經歷。」
學校着重培養學生堅毅、勤奮的精神和態度,建立國民身份認同,通過走進山野,切實收獲和實踐正向價值觀。吳副校長補充:「我們的行山路線難度頗高,行程至少達到五小時,有些較難的路線,如大東山、蓮麻坑。一踏上旅程,就沒有回頭路,不能放棄,多辛苦都要堅持,所以一定要有毅力。」學生也會走訪傳統村落,如前往客家村觀察傳統建築、體驗傳統文化、民族特色。
設計山藝課程 分享學習成果
行山亦有助學生培養團隊精神,因過程中若有一位同學受傷、感到不適,全體學生都要一起離開。陳康凝老師表示:「行山時要互相扶持、合作,照顧自己以外,也要照顧他人,這讓學生體會到關愛的重要。」行山隊有二十名小五、小六學生,入選行山隊要先通過面試,學校期望看到學生堅持不懈的決心,因此學業成績並非考慮範疇。學生於行山前後都有山藝課,學習各類相關知識、掌握行山技能,並需要了解路線、搜集背景資料。行山後,學生要在公開課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分享學到的知識,關於保育議題的建議,例如興建一座新的郊野公園,可以有甚麼設施?學生還可以使用 VR 帶領老師觀看他們的學習成果。
廣邀嘉賓朋友 與局長同行
吳副校長積極邀請嘉賓參與他們的行程,當中有作家、村長、醫生等,陪同學生共歷一段路程、分享人生經驗。「在計劃初期,我曾經邀請過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跟我們一起行山。我們素不相識,我只是發訊息給他,卻得到積極回應,實在難得。」黃錦星透過網上會議,建議他們進行古村深度遊,其後一同前往梅子林,還介紹村長給學生認識,陪同學生完成整個行程。每次邀請不同背景的人與學生同行,他們都有獨一無二的經歷,在一整天的行程中,學生透過交談,可以了解他們的職業生涯,知道成功的道路要付出甚麼,這是日常課堂難以獲取的知識。
義工全程照顧 務求家長安心
學校理解學生安全是重中之重,亦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故此,每次行山學校都會邀請義工協助,他們大多是吳副校長的行山隊友。一隊人行山,首尾可能相距二、三十米,前面帶路的老師往往難以顧及隊尾的學生,便需要義工照顧。每次行山,義工和學生的比例會是 1:2,而一些難度較高的路線,比例甚至接近 1:1,得益於義工的悉心照料,能夠確保行程的順暢與安全。
挑戰高難度路徑 培訓班供外校觀摩
吳副校長及陳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豐富學習體驗。學生未必喜歡兩、三個小時完成全程,易行的路線,他們喜歡挑戰較長、艱險的路線。同時,學生亦渴望有嘉賓參與行山過程,因為可以閒談、提問,發揮想象力與好奇心。回到學校後,同學亦會滔滔不絕地與老師、同儕分享行山的收獲。陳老師表示:「若問他們行山辛不辛苦,他們都說辛苦;但問他們會不會放棄,他們都說不會。相信他們長大後,行山的經歷一定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兒時回憶。」
此外,學校開設行山隊對於學生的幫助成效顯著,教育局因而向吳副校長提出,嘗試開放此計劃給其他學校的老師前來觀摩。為此,他們安排了一次培訓活動,給在職教師參與,當天有十多位來自中小學的校長、副校長、老師及三位中學生一起來行山,反應十分熱烈。不少學校希望能協助他們舉辦類似活動,教育局也有意開辦行山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