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把課堂還給學生 以戲劇教育 訓練思考能力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專家分享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戲劇教育 文言文 中國語文科 梁東源

每人心裏也有過一套經典電影,有一幅屬於自己的經典畫面。這就是戲劇的魅力,一旦喜歡上就讓人難以忘懷。由此衍生的戲劇教育在外國並不新鮮,在香港的教育界中則算是新貴,本身熱愛戲劇表演的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中文科梁東源老師,把這有無限潛力的教育方法引進文言文教學,教的第一篇,就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我引入戲劇教學是希望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去教授中三學生文言文課程,第一篇就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日常少見,可算是種外星文,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梁東源老師把其理念娓娓道來,他以戲劇教育把互動性加入傳統教學中,雙管齊下地引導學生重拾對中文的熱情。接觸戲劇,一般人也是以觀眾身分,要真正走到台上,難免會讓在傳統教育下,習慣由老師主導的學生心生猶豫,梁老師分享說的確不能一下子全面推動,可以先偶爾應用,令學生能真正學習及吸收箇中真諦,說的是人最為珍貴的寶藏,思考能力。

以暖身活動感受主題


陶淵明,一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晉詩人,辭官4次,最後選擇歸隱田園,寫出流傳百世的《歸園田居》。那邊看他悠然自得;這邊看他懷才飲恨,梁老師看到的,卻是生於現代香港的中三學生,要如何感受這位詩人的一生起伏,把《歸園田居》中那份束縛與自由的拉扯讀懂讀明?「我會先用一些熱身活動令學生暖暖身,慢慢走入主題,例如兩人一組,互換地控制對方動作,先讓他們感受,再用說故事形式帶領他們進入陶淵明當時備受束縛的心境。」

一步步走進人物心境


要同學背誦出文章不難,真正理解,才是梁老師的教學重點。他利用戲劇教育中的「定格」,先給出一個情境,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為例,凝視4個不同畫面,讓同學在定了格底下擔任不同的角色。「我想令學生思考陶淵明做官是為了誰,是自己的理想還是養妻活兒?所以同學設立的角色有妻子,有兒女,有貪官,我再要求同學設計一個停住的動作。」下一步就是「思路追蹤」,老師作主導,走進畫面問在旁的觀眾們覺得角色在想什麼?討論後老師逐一拍拍角色的膊頭,暗示他們可以說內心話,道出人物心境,梁老師希望做到的,是愈掘愈深。最後的一個活動是「牆上的角色」,把活動中扮演得最傳神的陶淵明同學外形勾勒在紙上,請同學代入陶淵明寫出心中想法,亦可以旁觀者的看法去寫。梁老師笑言:「不只所有同學也有份參與,同時老師亦可一覽同學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是一個很好的評估工具。」

不同傳統戲劇 着重思考過程


本身是戲劇發燒友的梁老師,自中學起已接觸戲劇表演,這份熱誠讓他更希望教育界可以對戲劇教育有更多認識:「其實我們做的不是傳統戲劇,不需講求演技,而是希望令課堂更有趣之餘,同學對學習內容亦更有畫面,整個手法最着重的是思考過程,其成果也令我驚喜。」初生之犢對生命也許充滿熱情,感慨之情卻未必嘗過,透過這新穎手法,同學吟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時,體悟到詩人當時的掙扎及感嘆,同時亦多了幾分理解。作為一個策略及輔助工具,梁老師說戲劇教育旨不在訓練出表演者,它應用於哪科,其科目一定是要優先處理的活動,老師有沒受過戲劇訓練也一樣可以引用。

培養自主學習及思考能力為目標


「整個活動過程可以很快,作為老師最重要是控制好課堂秩序,給予耐性及引領學生思考。戲劇教育基本上可以應用於任何科目當中,希望同事也可以來試試吧!」梁老師熱情地分享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其自主學習及思考的能力得以培養,就是梁老師希望同學學好中國語文以外,可以達到的成果。

梁老師希望教育界同工亦對戲劇教育多點認識,坊間亦有工作坊提供給有興趣認識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