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穩立場 展望將來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4期 愛國教育 中國歷史 姊妹學校交流 軟文化實力 說好中國故事 何德心

回顧25年來最大的轉變,是政府比以往投放了更多的教育資源,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從中看到特區政府對教育的看重,願意投放資源培養人才。然而,教育政策仍有需改善的地方,如過於着重考試、知識,而於國民教育、德育上仍顯不足。檢討過去進行反思,先從認識歷史說起,是其是,非其非,站穩立場,才能展望將來,教育始能配合落實國家培育人才的政策。


正因實事求是的看待問題,愛國教育近年才再次受到重視,縱觀很多學校一直未有真正落實進行愛國教育,又如何能令青年人愛國呢?什麼是愛國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幾點着手。

1.認識中國。重點是要認識中國歷史,看到祖國經過推翻滿清、抗日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一窮二白到現在,很多歷史的重要日子,例如七七盧溝橋事變、九一八事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日子,學校須重視及彰顯其重要性。並且須重視中史科,讓學生親身參與,上台分享學習的成效,這是國民教育重要一環。

2.姊妹學校交流。要善用交流機會,讓同學回到內地,看看國家建設成就,看到壯闊的祖國河山,眼中並非只看到外國的好。不要讓年青人再受宣傳抺黑所矇騙,而是透過他們親身耳聞目睹,認識祖國的美。

3.用青年人的思維模式,帶他們認識祖國發展的實力。例如航天科技、沙漠綠化工程、農業、環保、治水修壩等等,讓他們開拓視野,也是抵抗抹黑工程的最佳防禦方法。

4.重視軟文化實力。美、日、韓的軟文化推廣做得非常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絕不能馬虎地進行國民教育,而是用年青人能接受的語言、習慣去做。回歸25年,要讓學生真正接受愛國教育,才能做到國民身份認同,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接受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

5.說好中國的故事。建議組織社會知名人士、退休校長,入學校巡迴演講,講中國歷史、講航天科技、講STEM、講中國創科創新的發明,讓學生接收多一些社會不同階層的訊息,對祖國多一層認識。

回歸25年,教育工作任重道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集合社會上更多愛護年青人的能量,讓往後的日子,同學們可以有機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何德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