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語言實驗室的同儕互動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語言實驗室 科技 學習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 謝曉軒

語言實驗室(language laboratory)已有悠久歷史,一直被視為是外語學習的有效場地(註一),在多數大學和中學均有配備。語言實驗室一般配備電腦、耳機、和麥克風,學生可在語言實驗室對着電腦練習口語和聆聽,老師也可通過系統聽到個別同學的表現並給予反饋。有研究顯示,同儕互動對語言學習大有裨益(註二)。然而,舊有語言實驗室的設計多以方便學生獨自學習為目的。部分語言實驗室的圍板分隔設計,雖然有助隔音,卻不便同儕互動。

隨着科技發展,桌面電腦的功能大多可被輕巧的手提電腦取代,為課室設計添加彈性。香港中文大學共有9間主要供語文教學之用的語言實驗室。在過去一年,大學把部分語言實驗室重新改造(圖一),目的是增進同儕互動,同時保留使用彈性,維持舊有課室的多種功能。主要的改動包括:(一)把舊有桌面電腦改成手提電腦,減低視覺障礙,增加活動空間;(二)把座位改成五人一組的圓桌設計,方便進行小組討論;(三)把原本固定的桌子改為有輪設計,方便按需要移動(圖二)。

初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老師們對改動後的實驗室反應正面,認為新實驗室有更多活動空間,新座位設計也有助課堂上的小組活動;也有個別老師認為舊有設計較為方便,因為同學不必轉身就能看到大屏幕。

在強調學生主導學習的21世紀,學習空間的設計和應用都應該與時並進,務求促進同濟間的交流。各種空間設計各有利弊,改變設計需要頗大成本。校方需根據實際需要,並諮詢各方意見,方能找出最適合的設計。

(圖一)改動後的中大語言實驗室。
(圖二)新實驗室的桌子採用有輪設計,方便移動。

附註:

(一)Roby, W.B. (2004). "Technology in the servi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case of the language laboratory. In D. Jonasse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523-541, 2nd ed.

(二) Sato, M., & Ballinger, S. (Eds.). (2016). Peer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edagogical potential and research agend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