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執行能力就如運動表現 全憑不斷練習 全新任務切換訓練遊戲 打破貧困學生發展限制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知識轉移辦公室 香港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需要SEN 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 潘紀恩博士 2019美國矽谷國際發明展銀獎 兒童執行能力 任務切換訓練
2019 美國矽谷國際發明展銀獎 潘紀恩博士 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
2019 美國矽谷國際發明展銀獎
潘紀恩博士
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

 

  於日常生活裏,我們每天要面對大量必須完成的事項及目標,大至完成一份複雜的計劃書,小至打理好各項瑣碎事務。不知不覺間,我們已動用了大量的執行能力。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的潘紀恩博士意識到,有些兒童因先天或經濟等因素,於這方面的發展有所限制,影響未來成長。於是她和團隊共同設計了提高貧困兒童執行能力的電子化任務切換訓練,希望透過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訓,配合遊戲元素,讓有需要的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機會。

任務切換訓練 針對腦前額細胞

  潘博士在介紹她與團隊設計的訓練程式前,先簡介何謂執行能力。「其實執行能力人人皆有,多數情況下於3歲就能展現。當中最重要的3大範疇分別是記憶能力、抑制能力及靈活思考,可說是我們日常所需。」他們設計的訓練,正正是這三種能力作培訓。

  訓練遊戲本身很簡單及共有2個模式,其中一個模式是一開始先向玩家展示一張圖片,例如白菜圖,請玩家選擇「蔬菜」或「水果」;下一關是汽車圖,亦以類別為選項,以此類推地持續訓練,然而在同一模式下,選項會突然轉變成要選答數目「1」或「2」。「透過觀察,我們發現原來這樣的訓練動用了大量的腦部能量,亦能有效針對主控執行能力的腦部細胞進行訓練。」

重複練習直至看見成果 優化設計提高動機

  潘博士指出,玩樂並不是他們設計的初衷,亦不是希望製作坊間常見的知識傳遞型程式(Knowledge Base App),「我們是一個以進度為基礎的程式,過程中不停重複指令,有明確的針對目標。我們的對象是基層家庭裡小一至小三年級學生。我們會透過與學校合作邀請他們進行遊戲,但小朋友玩完都大呼沉悶及頭痛!」潘博士笑着解釋,亦語重心長地表示訓練執行能力就像練游水一樣,要進步只有不停地來回練習,達至成效為止,重複性的練習,有時候身體肌肉不免會酸痛,而這個程式正正是訓練腦部肌肉所需的工具。

  遊戲的設定是一個任務要進行17次選項,20個任務為之一次完整訓練,要專注地完成一個「20 x 17」,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很難單憑小朋友自己堅持下去,所以團隊亦會帶上小禮物作為鼓勵,其實亦是希望確保他們得到有效的訓練。雖然重複的程序是必需,但團隊亦花上不少心思,希望盡量提升學生的參與動機,「我們成功為計劃爭取資源,優化原有畫面及聲效,加入角色及故事情節等元素,中途亦會有不少鼓勵對白,以吸引小朋友繼續訓練。」

關注貧困學生發展 證實影響深遠

  潘博士笑言,訓練執行能力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社會大多應用在老人家或腦部受損的人身上。她坦言一般小朋友不一定需要強化訓練,亦能於日常生活及教育環境中,取得正常的發展水平。但對於基層小朋友來說,最大的困難在於成長環境上的限制,「我們於研究中觀察到有些綜援家庭,父母甚少帶小孩外出,甚至小朋友本身亦有嚴重缺課問題,整天留在家中對執行能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近十年裏,教育界的確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培訓,但仍側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SEN)學生的層面。潘博士感慨分享,如若SEN小朋友的問題是先天因素,那基層小朋友面對的,則是後天環境造成的阻礙,同樣值得關注。

  綜觀亞洲地區,潘博士指出這一類的程式開發實屬少數,對團隊來說亦是試驗性計劃,能夠榮獲2019年美國矽谷國發明展銀獎,感到非常鼓舞。「更開心的是事隔一年後,我們再次邀請同一班小朋友進行訓練,結果發現與未接觸過程式的小朋友比較,其抑制能力領先了10%,證明這個設計真的能夠幫助執行能力的發展,並持久有效,對貧窮學生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同步收集數據 寄望電子學習更著重「訓練」

  這個以提高貧困兒童執行能力為主的任務切換訓練,除了對兒童提供真正的協助外,亦為團隊收集了不少珍貴的數據,如玩家選擇答案時所需的時間、對錯的次數及範疇等,有助建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繼續研究。「未來亦希望把計劃擴展至過度活躍症的層面,更會增設英文版本以收集外國的數據。」

  潘博士最後總結時寄語,坊間對於專注力不足仍存有誤解,認為小朋友能投入電玩亦是專注力的表現,其實我們要訓練小朋友的,是他們於沉悶環境中,仍能靠意志力堅持下去完成目標的能力。「電子學習無疑是數碼世代發展趨勢,但我亦希望開發商的視野不只以吸引及遊戲為主,亦重視『訓練』的重要性。我們要於遊戲與訓練之間找出分野,才能對兒童提供真正協助,終身受用。」

iOS 下載連結: https://qrgo.page.link/MPY3b

如有興趣商品化本項目,或進行後續合作計劃,請聯絡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 2948 7556 聯絡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 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