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
教育不只談成績 學習與成長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文: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專家分享 教育傳媒 戴希立 香港教育大學 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 教育 五育

教育是什麼?曾擔任過校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認為,一直有參與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工作,學校教育,依然是他最大的著眼點。「簡單來說,學校對學生最重要做到兩個功能——學習和成長。除學習知識外,亦要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涯中建立德、智、體、群、美,建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

戴希立分享說,作為教師,除了要有教學能力、技巧和知識外,若要加強學生學習知識的闊度和深度上做功夫,教育界的確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能讓學生擁有一個廣闊有深度的視野,才能看見未來各種不同的選擇和機會。戴希立舉例說,現時學科只有四個核心科目,在偏重成績的學制下,儘管有些學生也許是動手能力很高的人才,卻因入大學成績不達標而被忽視。

喜見降低門檻 增加大學收生彈性

要讓學生享有健全教育及學習,目前制度上最需改進的一點,就是以「成績換成績」的觀念。戴希立分析道:「教育制度不應只傾向應試教育,被成績壟斷一切,決定一切,大學收生須有彈性。」目前四個核心科目和其他科目的兌換分數,5**可以加分,決定入學的條件也是用考試成績來換取,失去了全人教育的意義,也欠缺提升其他能力的誘因。戴希立喜見最近大學新增了「彈性收生」安排,未能符合33222最低入學要求,但其他科目表現突出的學生也有機會入讀大學,直言這是個好開始。

教育政策中西交融 培養學生五育並重

每年幾萬名的畢業生,是成就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的生力軍。對於未來社會棟樑,在其個人成長中,得益於香港社會中西文化交融,教育政策亦然。西方講求理性及自我實踐;中國講求感性,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兩者結合而不矛盾,才可以令學生建構正確的認知和普世價值,既擁有中國文化情懷也擁有放眼世界的宏觀。

戴希立期望學校能栽培出五育並重的年青人:「五育外,成績和全人發展亦要平衡,學校不只是培養知識的地方,還要學做人的道理,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將知識變為智慧。」他亦笑着分享,很多人對教育的反思,都只着眼問What和How,其實應多問一句,Who?誰人教,教什麼人,才最重要!

以社交媒體為工具 訓練學生慎思明辨

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所以誰人教、教什麼顯得尤其重要。老師如何把他們對教育的熱誠,傳遞到學生心中?把人在現實世界中,這麼近那麼遠的距離再次連繫起來,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好好思考的一個課題。戴希立認為,在這個人人也有手機的年代,社交媒體逐漸佔據了生活大部分空間,其運行模式難免造成單一資訊接收的習慣。作為教師,要有良好專業態度,慎思明辨,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多角度思考,觀察事物才能保持客觀性,掌握分析能力,建構這些能力有助學生將來踏進社會,有能力克服難關挑戰。「畢竟透過電子器材很難去建立真正的關心和互信,社交媒體應該只是工具,幫助老師走進社群,而聯同家長一起透過體驗式學習去培養學生抗逆力及持久力,才最為重要。」

體驗式學習 建立宏大世界觀

要建立廣闊的世界觀,戴希立以自身作為老師的經驗分享說體驗式學習是最好的方式。他以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及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所長林漢明教授帶領的「一帶一路」大豆種植計劃為例,鼓勵學生到貧窮國家種植,藉以關注糧食問題。「這是把知識和價值觀結合的良好例子,體驗式學習不是強逼性灌輸,而是自發學習,那位學生日後分享說他日後希望報讀Pure science,證明計劃啟發了他貢獻社會。」戴希立寄語業界,教育是一場持久賽,他深信無論是老師或校長,看見學生成長進步,將來在社會能自重自立,畢業後在街上碰面,仍然會打招呼問好,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就是最大的尊重,最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