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充當營養補充劑 調節焦慮、孤獨感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香港教育雜誌 教育傳媒 楊文婷姑娘 香港教育雜誌61期 音樂復康

第五波的新冠疫情令香港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香港人口密集,令很多家庭難逃「一個中,個個中」的命運。當患者在家隔離期間,一整天只能在房間內活動,對身心都是煎熬,此時,音樂如何提供協助?原來音樂可以在戰勝新冠疫情上扮演兩大角色:1)作爲調節情緒的「營養補充劑」;2)因應康復後腦部運轉較緩慢,音樂可以扮演的「復康運動」。

音樂是筆者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糧。它是一種在時間流動的藝術形式,這就是爲何常常有人描述道:音樂可以成爲心靈的陪伴的原因。疫情期間,筆者與服務對象大多數透過網上工作接觸。縱使不是實地會面,小朋友或中學生家裏沒有樂器,仍無阻他們「在家自療」。因爲,我們的腦袋要處理音樂訊息,所需活化的腦區幾乎是全面的,透過愉快音樂可以活化酬賞系統(reward system),減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濃度,釋出多巴胺(快樂荷爾蒙)。小學生們在家唱着兒歌,玩着互相模仿彼此有趣動作的音樂遊戲,邊唱邊跳,已經能夠輕鬆地與人交流,減低隔離在家產生的孤獨感。

聆聽音樂,不單能夠刺激聽覺皮質,亦能刺激視覺皮質。與中學生進行減壓工作坊的過程中,筆者邀請他們聆聽優美的古典音樂,並嘗試透過音樂進行一些畫面的聯想。有同學想像成一隻優美的天鵝在湖中跳舞,不用親歷其境已能在腦海中產生影像,這就是「意象」(imagery)了。當我們隔離在家感覺沉悶、孤獨、無助的時候,可以考慮播一些柔和的音樂,在家選擇一個舒適的位置躺下來,配合意象練習如:像自己在舒適的草地上休息、之前旅行看過的風景等,慢慢地讓音樂帶領思緒,暫時脫離煩躁感。有畫具的朋友,更可以在家進行創意寫作或畫畫,一同將腦海內出現的影像記錄下來。如果家長和小朋友長時間在家,彼此希望「靜一靜」,更可利用這段寶貴的空間,作爲親子欣賞音樂的時間。簡單幾句的帶領,靜聽孩子分享聆聽音樂的經驗,締造這個滋養的空間,則好像我們的精神「營養補充劑」一樣了。

彈奏樂器「健腦」

不少人分享,即使自己病後康復,檢測轉陰性後,腦部反應不時顯得緩慢,記憶渙散,未能專心投入工作。彈奏樂器是有效幫助「腦部復康」的方式,相對聆聽音樂,彈奏樂器是主動去「製造」音樂(make music),當中有很多決策行爲牽涉到更多腦區,例如彈奏節奏會啟動我們的數理腦區(數拍子)和運動皮層(操控樂器),此時我們的腦袋會變得非常活躍,腦區之前神經傳遞溝通頻繁。筆者有一個習慣,就是當自己出現「腦閉塞」的情況,就會去練習鋼琴。練完琴後,明顯感覺較為「清醒」、「精靈」。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或自己染疫後思維變得遲鈍,不妨嘗試彈奏樂器,讓孩子彈奏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盡量不要當成日常練習,讓孩子們輕鬆地「郁下個腦」。筆者深信,不論在思維活躍層面或在精神生活層面上,以此作為克服病毒後的非藥物護理,相得益彰。

希望大家都能夠在這個困難時期內保持健康的心境,早日捱過,期待雨後天青的生活。

楊文婷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