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上 STEAM 教育 打造本地應用型專才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6期 《施政報告》 香港教育大學 陳智軒教授 李子建教授 STEAM 專上教育高等教育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搖籃,有助增強香港的發展動能。為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所長貢獻國家發展所需,是次《施政報告》,在課程加入更多創科元素,積極在大學院校推動STEAM 教育,提升研究生學額,以及增加資助額和獎學金等,務求推動創科發展,為香港建立人才庫。李子建教授認為政策能夠涵蓋大專院校發展,以及在基礎教育中推動有關 STEAM 的發展。陳智軒教授則認同《施政報告》能配合創科發展,除了資助外,亦有不少實際措施配合。
增加研究生學額 提供多元化出路
本港現時研究生學額嚴重不足,由全港八間 UGC大學分配政府所批出的 5595 個學位,對比國內或國外的研究生學額,香港所提供的學額數目明顯處於水平之下。陳智軒指出,過往學額不足的情況下,對於香港建立人才庫的成效相對有效,基於本港屬於經濟型以及學術型社會,故不論科創機構、企業,或是教育領域,均需要博士人才協助研究工作,以推動產業發展。
此外,對於政府提出逐步增加研究生學額,陳智軒亦表示相當歡迎,惟需留意研究生學額所惠及的課程及院校,可能存在一定限制,如人文科學或教育學科,未能包括在現時有關創科或航天的發展趨勢,變相出現學額不能惠及不同社會需求的領域的情況。
修讀博士研究生有不同發展方向,如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等。香港要推動創科發展,以及建立人才庫,修讀應用科學的相關人才必不可少。因此,陳智軒認為增加研究生學額外,亦需要提供更多元化出路給這批研究生,除了「基礎研究」外,亦應兼顧「應用研究」,以及「行動研究」的發展。皆因現時研究生學額不足,導致大部分學生偏向從事「基礎研究」。
因此,有必要清晰劃分這些發展路向,從而使到研究生能夠學以致用。假若政府未來能夠兼顧這幾個範疇的發展,相信對於香港建立人才庫有莫大效益。
擴展資助範疇 培訓本地人才
本港要建立人才庫,吸引人才來港發展。李子建表示,除了通過增加資助額及獎學金,吸引非本地人才到香港院校就讀外,本地人才培訓亦不能忽視。發展人才庫需要多層次,社會未來發展需要更多博士相關的專業人才,故而應提供更多資助,鼓勵本地人才進修。李子建亦補充:「本人相當支持國家以及香港推動創科發展,但不能忽視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及香港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所以在發展創科的同時,亦要兼顧文化、歷史、藝術等範疇的發展。當局可考慮增加相關領域的研究生以至碩士課程學額,特別香港現時興建了 M+,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些都需要投入相關專業人才。」
此外,李子建指出,現時修讀博士學位的本地生並不多,有需要鼓勵更多本地具潛力與質素的同學去修讀博士。以教育界為例,不少在職的校長和教師有繼續進修的意願。作為一個高層次的教育系統,當局亦應考慮增加有關教育博士的資助,鼓勵更多在職校長、副校長,甚至主任老師修讀博士。假若香港要發展人才庫,應用型人才會是其中一個關鍵,因此需要推動專業型博士課程的發展。李子建總結:「未來應提供更多誘因,鼓勵本地同學修讀博士學位,以及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路。」
認識 STEAM 教育本質 結合學習與生活
教資會資助大學生修讀 STEAM 學科,有助科技和綜合學科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要有效推動香港整體STEM 的發展,從基礎教育以及中學教育的部分著力,尤關重要。「是次《施政報告》,我樂見政府在基礎教育中推動 STEAM 的教育發展,我們需要讓同學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就覺察 STEM 的本質,以及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否則難以讓學生在大學階段突然產生興趣,進而修讀 STEAM 的相關學科。與此同時,我們要明白 STEAM 的教育本質,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評估方案才能達致理想的成效。
李子建表示,理想的 STEAM 教育需要與生活作結合,整個學習目的是希望通過 STEAM 教育,從而教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從中培養 21世紀的技能,例如解難、創意、視野和團隊合作等,上述皆是 STEAM 教育的本質。此外,STEAM 教育要配合香港創科產業的發展,還需進一步的規劃、社會共識,以至政府的資源投入。目前香港就科學領域,其應用部分相對於研究方面的發展較為薄弱,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的合作。
釐清教育推展次序 增加學生應用科技信心
香港要長遠推動 STEAM 的教育發展,陳智軒認為,STEAM 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展最為有成效,現時政府提供大學修讀 STEAM 學科的資助,部分學生因沒有基礎教育部分奠定相關的基礎,導致他們在大學對相關學科內容難以理解,以及產生興趣,因此整個 STEAM 教育的推展次序必須要釐清。就整個創科產業發展部分,大學推動STEAM 教育,確實能夠增加大專生應用科技的自信心,培養他們成為科學的欣賞者,從而更願意接觸創新科技的領域,以至使用各類創新科技產品。
此外,本港創科發展亦應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陳智軒指出:「社會上不可能每一位都成為藝術家抑或科研人才,大眾更多的是扮演着用家的角色,創科只要擴展至用家的層面上,產業自然能夠相應地發展。」